人民調解員,身不著法袍,手不握法槌,一張四方桌外加幾個小凳子足矣,辦理的大部分案件都是雞毛蒜皮、家長里短的“小案”,而一個個“小案”卻編織成了普通人形形色色的人生。啟東法院共有駐院、駐庭人民調解員18名,他們將“如我在訴”的理念貫穿每件“小案”辦理始終,用心用情解決好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讓群眾感受到人民司法的暖心、穩心、安心。

家事裂痕的細心“縫補匠”

劉大爺夫妻倆今年均已八十有余,膝下共育二子一女。大兒子意外工傷死亡離世,考慮到大兒子之子劉某某尚在讀書,劉大爺夫妻倆遂主動放棄工亡賠償待遇留給孫子。今年1月,劉大爺因病入院,共花費醫療費5萬多元,小兒子和女兒因老倆口放棄工亡賠償待遇為由拒絕承擔相應費用,故而成訟。

調解員陳紅琴、黃炳新收到該案后,細心翻閱案件,耐心梳理案情,認為該案涉及一大家子的幸福安穩,應盡可能采取訴前調解的方式幫助當事人“修補”親情,遂主動聯系上兩名被告,了解到兩被告并非狠心拒絕贍養老人,而是對老倆口放棄已故大哥的工亡賠償金一事存有心結。調解員意識到,也許孫子劉某是案件調解的突破口,于是便找到劉某說明相關情況,希望其顧念親情,作出讓步。孫子劉某某隨即表示,愿意出面并擔部分贍養義務。隨后,調解員集中精力耐心細致地向兩被告釋法說理,說明贍養老人是成年子女的法定義務,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會因工亡賠償金而受到任何影響。最終兩被告解開心結,同意贍養費用各承擔三分之一,至此這場家庭風波圓滿化解。

很多家事糾紛的當事人打官司就是為了爭一口氣。為了消解對立情緒,就要避免矛盾升級,調解員既要保持“想當事人之所想、急當事人之所急”的態度,又要在整個調解過程中做好釋法說理工作,把當事人心中的“氣”排解出來,方能定分止爭,實現案結事了。

群眾利益的暖心“守護者”

“謝謝啟東法院,這可是我的救命錢!”當事人楊某在收到錢后十分激動。

楊某已年至花甲,但因家庭經濟狀況所迫,仍頻繁外出務工補貼家用,幾年前受被告雇傭在上海做泥工裝潢,被告一直未給付勞務費2萬余元,眼看生活越發艱難,無奈訴至法院。

“這可是我一大把年紀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啊,誰知道他一拖就是五年,實在沒有辦法才到法院來的”,立案大廳里,楊某無奈哭訴道。

考慮到此案雖標的不大,但是涉及農民工工資,為了盡快幫助當事人實現合法權益,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啟東法院立即通過“綠色通道”快速分流至訴前調解室。

調解員陳學輝、劉雄健隨即聯系被告施某,引導其換位思考,體恤原告掙錢的艱辛與不易,又向其嚴肅告知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法律后果,最終雙方同意以施某一次性支付2萬元達成調解。隨后,調解員趁熱打鐵,又以相同方式成功調解高某與施某勞務糾紛案。

營商沃土的耐心“澆灌人”

“案案都是營商環境”,這是南通市金融糾紛調解中心啟東分中心調解員姚培新的座右銘。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融化在每一個案件中的實實在在的行動。

三被告經營一家建材經營部,2021年因資金需要向某銀行申請貸款。某銀行審查后于2023年發放貸款60萬元,且已到期,三被告均未償還,故而成訟。為妥善化解企民糾紛,維護金融機構及金融秩序的穩定,啟東法院遂將此案委派至金融調解中心啟東分中心進行調解。

調解員姚培新、陸軍采用“背對背”調解方式深入了解了雙方訴求。“我們不是不還錢,實在是遇到了困難,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錢……”回想這幾年的難處,被告方數次哽咽。了解情況后,調解員隨即聯系原告,耐心勸解,講明利弊,希望原告能體諒被告的實際困難,采用分期償還的形式,給對方生存喘息時間,銀行也能逐步收回欠款,真正化解此次糾紛,避免走到即使拿到一紙判決也難以兌現權益的地步。最后,雙方達成長期還款協議,握手言和。

電影《第二十條》中有一句經典臺詞:“法律的權威來自哪里?來自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案件雖小事不小,它關乎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更承載著人民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辦好“小案”,是民心所向,更是民心所望。

啟東法院始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人民滿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做深做實“抓前端、治未病”,不斷完善多元解紛體系,提高矛盾糾紛“源頭解決”“實質解決”“一次性解決”工作成效,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