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法院的小楊,有個事要跟您匯報一下,……”這是我在與一位素未謀面的上級領導交流工作時的“開場白”。作為一名年輕同志,我似乎也習慣了將最大的熱情和尊敬盡可能的在我的每次電話交流中表達出來。然而,兩分鐘后,當我洋洋灑灑將事情敘述完畢后,電話出現了長達五秒的沉默,這使得我不得不懷疑是不是電話信號出現了問題。

 

“喂?”當我試圖通過此種委婉的方式確認時,電話那邊終于傳來了一個低沉的聲音:“聽到了,你說。”簡單的幾個字就像寒冬里的一盆冷水,狠狠的澆滅了我所有的熱情。在簡單陳述事情后,我十分狼狽的結束了通話。而即使我不斷的找諸如要理解個人通話習慣、不能讓小事為難自己等各種理由安慰自己,最后也只能很不爭氣的因為“陌生人”的一通電話而心情低落了一天。

 

21世紀現代通訊設備的不斷完善,“地球村”一詞貼切的形容了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間的距離——熟悉卻又陌生。于是,生活中、工作中,我們必不可少的要通過電話或網絡與很多素昧謀面的人溝通和交流,他們或許是朋友的朋友,或許是僅知道名字的領導和同事,或許是第一次打交道的當事人。因為距離,他們被看做嚴格意義上的“陌生人”,而如果我們再用冷漠待之,無數的“陌生人”將會變得更加陌生。

 

人們常說法院是矛盾糾紛的集散地,大家總是抱著糾紛、不滿、甚至憤怒走進法院,卻期待帶著平和、公平和正義離開法院。天平、法槌的形象賦予了法院嚴肅、莊嚴的氣息,而法院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我們每天可能會通過電話接觸各種類型的“陌生人”。于是,陌生成了對話與交流的第一道障礙,或許第一次電話中的一句話、一個態度可能決定了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距離是拉得更近還是推得更遠。

 

我們并不否認法官對威嚴的工作需要,但作為平凡的人,不管在怎樣的場所,面對怎樣的人,人與人之間因感情而生的溫暖都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我們大部分時間接觸的都是所謂的“陌生人”。但是,長期與抱怨、糾纏,甚至虛假、丑陋打交道的我們,是否會在不經意間將最基本的人間溫暖遺棄掉呢?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也開始由電話事件來反思自己的言行。電話是我們常用的溝通工具,第一次接觸、第一印象的產生都將可能是源于它。印象中,或許因為繁忙會忘記了給予對方即時的回應,或許會因為習慣而用高高在上的語氣交流,或許或因為心情而讓某種情緒影響交談的氛圍,或許……,太多的或許讓我自慚形穢了,我知道自己渴求和需要的溫暖,卻沒能成功的帶給每個需要的當事人。

 

一直以來,我對以“親”開頭的淘寶體比較有好感,但卻從未深究過這其中的緣由。直到這個淡漠的電話出現,我豁然明白了它為什么會有如此廣泛的群眾基礎:網絡世界缺乏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了解和信賴基礎,而網絡每一端的我們卻并不會因為媒介的不同而放棄對溫暖的需求,“親”所涵括的熱情,成功的滿足了這樣一個虛擬的交流圈中“陌生人”溝通交流方式的需求,并最終被廣泛流傳和適用。

 

常告誡自己,一名法官應經常進行這樣的反思:“假如我是當事人,我能在我的工作中感受到公正和溫暖嗎?”帶著這樣的鞭策,我給自己定下了電話工作法則:讓“您好”開啟溝通,讓微笑伴隨全程,讓“再見”余留溫暖。或許這里沒有“親”的稱呼,卻可以用“親”的熱情,表達對當事人的尊重,即使我們不曾見面,也可以感受到法官這個“陌生人”帶來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