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受邀參加好友老王的喬遷宴,席間大家共同飲酒慶祝。宴會結束回家后,老張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死亡。老張的家屬認為,老王作為聚餐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注意義務,作為共同飲酒者未盡到相應的提醒、勸阻、照顧等義務,故一紙訴狀,將老王訴至法院。

經法院審理查明,作為此次聚會的組織者和同飲者,老王對老張不存在強迫性勸酒行為,同時,在老張的家屬尚不清楚其身體情況的前提下,老王對老張身體疾病知曉的可能性較小,也不存在明知老張身體不宜飲酒的情況下讓老張飲酒的情形。老張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對其能否飲酒以及酒量多少有完全的判斷能力和控制能力。聚會結束后,老張仍同他人進行正常交談,表明老張尚未處于醉酒而無法自我控制的狀態,老張過度飲酒系其自身原因造成,不應認定系老王的過錯。聚會結束后,老王將老張交給其親屬照看并護送回家,也說明老王已盡到注意義務。

因此,法院經審理認為,老王雖作為此次聚會的組織者和同飲者,但對老張的死亡不存在過錯,不構成侵權。老張家屬不服判決,上訴至無錫中院,無錫中院二審維持原判。

邀請他人聚會飲酒系情誼行為,組織飲酒或者共同飲酒的行為本身并不具有違法性,因組織飲酒或共同飲酒的先前行為使他人發生特定的危險,組織者或共飲者產生特定的作為義務,一般表現為宴請組織者、共飲者明知飲酒人不宜飲酒,或飲酒人飲酒后可能從事其他危險行為,或在飲酒人出現無法辨認控制行為等需人照顧救護的危險狀態下,應當對飲酒者具有一定的提醒、勸阻、照顧、護送、救助等義務。

因此,在認定組織者或者共飲者是否存在過錯,應當考慮兩方面:一是是否存在不應作為而作為的情況,比如勸酒、強迫飲酒等行為;二是是否存在應作為而不作為的情況,比如在飲酒人處于醉酒無法自制的危險狀態時不進行照顧、通知、護送、救助等行為。本案中,老王作為組織者和共飲者,其已達到一個善良誠信的組織人應當達到的注意程度,盡到了相應的安全保障義務,也未有勸酒等行為,故對損害事實不具有過錯,不應承擔侵權責任。

法官提醒,家有喜事,請客吃飯,此乃人之常情。但聚餐飲酒時要量力而行,不要強迫性勸酒,對醉酒者要多加關心注意,確保大家快樂聚會來,平安歸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