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土地的“土地法庭”
作者:趙大為 左晟 發布時間:2023-11-10 瀏覽次數:4143
扎根土地的“土地法庭”
——江蘇省漣水縣大東法庭土地資源特色法庭創建側記
土地是農民的命脈,也是農村發展的根基。因土地產生的糾紛多是積怨已久、矛盾尖銳、影響較大,江蘇省漣水縣人民法院大東法庭聚焦土地資源糾紛專業化審理,苦練“內功”,巧借“外力”,傾力打造土地資源特色法庭,將司法為民譜寫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
也許是土地資源特色法庭的名字對于當地群眾來說有點拗口,采訪中他們大多說不出法庭的全程,但是提到“土地法庭”“土地法官”,都會伸出大拇指夸上兩句。“土地法庭”已經深深地扎根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扎根在當地老百姓的心坎上。
“忘記帶家門鑰匙,不能忘記帶把尺子”
“下過雨的(莊稼)地里,一腳下去都是泥,法官就那樣來來回回在地頭拿著尺子量,兩邊爭吵的人都安靜下來了,我當時就對他們說‘你們自家的土地,有沒有這樣認真地量過’……”金城村書記劉國軒回憶起一起土地糾紛,有些激動地談到法官現場丈量的場景。
當記者向法官求證此事的時候,李洋法官哈哈一笑:“專門審理土地糾紛的法官,身上沾點泥土不是很正常嘛!”
涉及到土地,往往是一絲一毫都會發生爭執,所以土地糾紛必須到現場去,“寧愿忘記帶家門鑰匙,也不能忘記帶把尺子”也成為了土地資源特色法庭不成文的要求。
發生在轄區的一起分家析產糾紛案,哪間房屋有多大、到底應該屬于誰,兩兄弟產生了糾紛。哥哥主張其曾出資修改造及修繕房屋等,并提供轉賬記錄為證,弟弟辯稱轉賬系其借給哥哥的錢,自己還多次修繕房屋,修建廁所和水泥路。
由于涉案房屋的建造時間較久遠而且涉及兄弟之間的親情,法官沒有著急立即開庭,而是拿著尺子反復測量房屋面積,為矛盾化解奠定了基礎。之后,又多次走訪村委會、街坊鄰居以及其他親屬,了解涉案房屋的建造過程,最終查明涉案房屋系原被告共同出資出力所建,確定了分房方案。法官細致的工作得到了雙方的一致認可。
該案被最高院和中華司法研究會評為“全國法院系統新時代踐行馬錫五審判方式優秀案例”一等獎,被央視《今日說法》欄目宣傳報道,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說一千道一萬,還得法律來判斷”
“說一千道一萬,還得法律來判斷”,這是流傳在當地的一句順口溜。這句話源于一起“雞心灘”案件。
轄區里有段廢黃河區域,河水消退后,一些淤積物質就會顯露出來,形成大小不一的河中泥潭,因形狀酷似雞心,被稱為雞心灘。某村委會為提高資產利用率,將一些雞心灘發包給了村民。過了一段時間后,隨著廢黃河水位變化,原來的雞心灘面積擴大,一些村民自行在擴大的雞心灘上種植,與原先承包的村民發生爭執。各方鬧得不可開交,甚至開始了哲學上的辯論:擴大后的雞心灘還是原來的雞心灘嗎?
最終,案件來到了土地資源特色法庭。法庭認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利部門是水利工程的主管部門,村委會沒有職權對雞心灘歸屬進行“分配”,追加水利主管部門參加訴訟。水利主管部門依照相關規定,主持協調工作,各方都心服口服。雞心灘問題從此進入法治軌道,再也沒有發生過爭執。
土地糾紛,不能誰占用的時間長歸誰、誰的聲音高誰有理,而是必須按照法律規定來處理。土地資源特色法庭開展巡回審判、送法上門、法律培訓等活動,組織法官、法官助理擔任鄉村法律顧問,將法治的種子播散在土地上,激活基層解紛力量,凝聚起工作合力,形成了良好氛圍。近三年,該庭審理的涉土地糾紛案件呈逐年下降趨勢。
土地法庭主動與司法局、農業農村局加強聯動,牽頭制定 “調、裁、審”三位一體化解土地糾紛機制,使司法調解、仲裁裁決、訴訟審判擰成了一股繩。曾擔任多年鄉鎮司法所長的陸云惠現在就是一名土地糾紛調解仲裁員,“拿著法條去調解”成為她的“秘密武器”。胡窯村村民劉某因外出打工,其承包地便由同村的一戶親戚代耕代種。兩年后劉紅英打工回來后想拿回這塊土地耕種,卻遭到了拒絕,在陸云惠的調解下,劉某2.2畝的承包地終于“失而復得”。
“不管事情多難,總得有個解決的法子”
初秋的清晨,位于漣水縣紅窯鎮金城村的春竺蘆筍產業園的大棚里,一根根蘆筍青翠鮮嫩,長勢喜人。如今,漣水縣已擁有國內最大的設施蘆筍種植基地,產量占全國的30%,“漣水蘆筍”已創成地理標志商標。
可誰又能想到,這樣一個朝氣蓬勃的產業當初居然差點因為一起糾紛與當地村民“擦肩而過”。
2021年,蘆筍產業園項目落地,需要使用已經廢棄的原金城小學校舍土地。劉某稱校舍系自己從原漣水縣淺集辦事處購買,并且已使用多年,阻止廠方進駐。漣水縣淺集中心小學、紅窯鎮人民政府、金城村委會與劉某多次溝通未果,訴至法院。
何志強庭長分析案情后認為,如果就案辦案,周期太長,這個招商引資項目可能“泡湯”,但結合雙方當事人強硬的態度,調解結案的難度很大。
“事情不可能一直僵持下去,不管事情多難,總得有個解決的法子”。何志強庭長說,這句話不僅僅是對當事人講的,也是給法官自己鼓氣加油。
何志強庭長通過該院人大代表聯絡工作體系,和紅窯鎮人大副主席薛進軍共同做各方思想工作。經過鍥而不舍的努力,雙方當事人都做出了讓步,最終順利調解結案,項目順利開工。
土地法庭不僅努力化解土地糾紛,而且積極服務鄉村振興,推動“土坷垃變成金坷垃”。近年來,法庭掛牌運行“司法助力鄉村振興聯動中心”,推進司法助力鄉村振興“五個一”,即搭建一個平臺、建立一個機制、打造一支隊伍、破解一批難題、樹立一批典型,從“單一的涉農案件審理”進階為“多功能興農司法保障”,今年以來,土地法庭共幫助化解16個產業糾紛,個性化制作、贈送審判工作白皮書3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