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群眾身邊“e法庭”,隨時隨地解糾紛
作者:人民法院報 發布時間:2023-08-14 瀏覽次數:1949
“王主任,你快去看看,張家兄弟倆又要打起來了……”
“什么事啊,鬧得兄弟倆要干仗。”
“還能因為啥,宅基地該歸誰那點事唄,兩人都是‘炮仗’脾氣,一點就著。”
8月2日,王帆從一位鄰居口中得知張家兄弟倆吵架的消息后,趕忙放下手中的工作,邊走邊了解具體情況。王帆是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漆橋街道茅山村村委會副主任。
王帆一路小跑著,往張大張二家趕,隔老遠就聽到兩人的爭吵聲。
“你趕快把那破雞舍拆了,信不信我給你砸了。”
“你敢碰試試,老房子一人一半,我在自己的地盤上建雞舍,憑什么讓我拆!”
“什么時候說過一人一半了,之前贍養父母的時候你怎么不說一人一半!”
現場火藥味十足。
張大張二均已年過半百,兄弟倆在父母生前就因贍養問題起過沖突。現如今,張大兒子要結婚,想在老宅基地上修蓋新房,沒想到聽到風聲的張二在這片地上蓋起了雞舍,兩人各說各話,關系更是雪上加霜。
王帆想到之前自己組織調解過很多次,但都無疾而終,決定這次請法官來幫忙。他通過南京市高淳區人民法院設在居委會的“群眾身邊的e法庭”,很快便聯系上法官周忠強。
何為“群眾身邊的e法庭”?
“法官在進網入格過程中發現矛盾糾紛的預警還是存在滯后性,如果把法官設在群眾‘身邊’,將法官懂法律與村民懂村情的優勢相結合,解紛潛力還可繼續挖掘。”高淳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紅頭介紹,“群眾身邊的e法庭”就是架構在數字空間、虛擬在群眾身邊的可視化解紛平臺,并匯聚村(社區)負責人、社區民警、人民調解員、鄉賢等力量。同時,根據基層反饋的多發性矛盾糾紛,聯系法官就常見法律問題整理總結,積極組織解紛站長、調解員、網格員等開展“網格法學堂”,強化日常業務指導和實戰技能培訓,推進實現“一般糾紛當地調、復雜糾紛指導調、涉訴糾紛聯合調”。
“‘群眾身邊的e法庭’操作簡單明了,掃描二維碼或從法院微信公眾號就可直接進入小程序,動動手指,就能在手機端尋求法律幫助。”王帆通過“群眾身邊的e法庭”智慧終端,向周忠強詳細說明張家兩兄弟的矛盾糾紛。
考慮到雙方是親兄弟,爭議焦點又是宅基地糾紛,當面說更清楚。沒幾天,周忠強便來到村里。
“他這就是故意的!就是為了氣我!”張大拍著桌子,指責弟弟。
“父母留下來的地我也有份,憑什么都留給他啊。”張二毫不示弱地“反擊”。
兄弟二人沒說兩句,又不歡而散。
“有些糾紛急不得,要深入了解、反復溝通,在調解方式上做‘加法’,矛盾糾紛才能做‘減法’。”回到法庭的周忠強重新整理著收集到的材料。根據二人爭吵的狀態,他意識到,這起宅基地糾紛只是兄弟二人矛盾糾紛的導火索,雙方積怨已久,只有找對癥結,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周忠強通過“群眾身邊的e法庭”多次與村民詳細了解張家兄弟長期以來的矛盾,確定調解方案和時間后,聯系組織鄉鎮調解員、鄉賢和張家親戚,采取“背對背”調解方式,分別給兩兄弟做工作。
“那是你父母留下來的房子,就算要蓋新房,也得跟你弟弟說明清楚。”周忠強對張大說。
“這事你做得不地道,當初你在外地打工,照料父母的事情,你哥哥可沒讓你操一點心,現在你的做法可太讓他心寒了。”張家親戚又跟張二說。
通過反復講事實、擺道理、談親情,兄弟二人終于同意坐下來好好溝通。這次見面,兩人的態度明顯緩和許多,周忠強又借民間“六尺巷”的典故勸兄弟二人各退一步,同時詳細講解當前農村新建房屋的政策規定,四個小時的調解工作,兄弟二人終于握手言和。
“這起糾紛其實是農村矛盾糾紛的一個縮影,熟人社會、家長里短,調解工作的適用面更廣、效果更好。多方借力、打通堵點,才能讓更多糾紛化解在家門口。”周忠強說。
“有小毛病,如果身邊有醫術高明的醫生,就不需要去大醫院,解紛如同治病,如果身邊有會講法又會講理的人,糾紛就容易就近化解。‘群眾身邊的e法庭’讓村民隨時能與法官交流,實在是好。”王帆欣喜地說。
不僅在村社,高淳區法院在高淳特色的螃蟹養殖產業行業協會也設立了“e法庭”,邀請商會會長作為解紛站長,“法官+商會會長”“調解+普法”,讓矛盾糾紛消化在行業內部。
此外,結合家事糾紛化解的現實需要,“家事e法庭”也應運而生。“‘以和為貴’是家事審判必須堅守的原則。”高淳區法院民事審判庭庭長高欣欣介紹,“家事e法庭”聯合了公安、檢察院、司法局、婦聯等八家單位,以彌合感情、修復親情為出發點,推行“集體會診”,爭取把矛盾實質化解在“家”這個最小單元格。
(本報記者 鄭衛平 本報通訊員 唐奧平 柳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