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竟遭誹謗為艾滋病患者 江蘇昆山法院判決支持志愿者訴求保護愛心不受褻瀆
作者:法治日報 羅莎莎 蔡 磊 李瀟絮 發布時間:2023-07-05 瀏覽次數:5904
在同學感染艾滋病身亡后,江蘇昆山小伙張某有感成了一名志愿者,幫扶了諸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但令他沒想到的是,一次在節目上講述自己職業暴露的經歷卻被人惡意剪輯,讓他陷入輿論漩渦。為討回公道,張某將造謠者馮某訴至法院,要求其賠禮道歉。
近日,江蘇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審理了這起因惡意剪輯視頻并傳播引發的名譽權糾紛案,一審判決被告馮某向張某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目前判決已生效,由于馮某未履行生效裁判文書,張某已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同學不幸感染輕生 受此啟發志愿服務
2009年,張某開始接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群體。“當時有一名同學不幸感染,因為不了解病情,最終因為心理壓力過大輕生。”張某回憶說,當看到這名同學爸媽來收拾遺物時,他就想著要是在緊要關頭有人能拉同學一把,也許就不會是這樣的結果,遂萌發了做志愿者的念頭。
之后,張某購買專業書籍自學,積極參與當地紅十字會相關培訓,希望幫助這個群體及其家人們。在成為志愿者后,張某盡心盡力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群體提供公益服務,被這群特別的朋友稱呼為“愛心弟”。
2013年,在一次公益服務中,張某搶奪意欲輕生的感染者手中的刀具時,與其血液發生了交叉感染。之后,張某立即前往醫院服用阻斷藥物。“在兩個小時內服下阻斷藥,可以保證99%避免感染,那次可以說是我有生以來求生欲最強的一次。”張某談起這段經歷仍心有余悸,所幸他在規定時間內服下了阻斷藥。
據張某介紹,服用阻斷藥后副作用明顯,不僅有嚴重的腹瀉,還伴有抑郁傾向,需要請假休息。“而當時醫生開的病假條就是照實開,寫的是HIV暴露者,向公司交完病假條之后,事情就傳了出去,等我再回來上班時,一到吃飯時候,同事們都離我特別遠。”張某說。
盡管身體承受著折磨,心理上也倍受煎熬,在服用28天阻斷藥的過程中,張某卻深深感受到艾滋病感染者所經歷的痛苦,更加堅定了從事相關志愿工作的想法。
痊愈后,張某繼續投入幫扶艾滋病感染人群的公益事業,先后榮獲青春榜樣、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稱號。
被造謠染上艾滋病 打官司維護名譽權
然而,讓張某沒想到的是,這段經歷被人惡意剪輯,做成短視頻發布到網上,視頻指出他就是一名艾滋病患者。2022年8月,張某在某短視頻平臺上刷到了關于自己的視頻。在視頻中,他被配上“染上了艾滋病,被同事孤立,心中抑郁”的字幕,且視頻相關評論中更是充斥著消極言論。
仔細對比后,張某發現“被加工的視頻”來源竟是自己在參加一檔綜藝節目時的影像記錄。該檔節目是由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山東省委宣傳部和山東廣播電視臺聯合推出的青年奮斗紀實類節目,節目中張某作為全國先進典型,分享講述自己多年來幫扶艾滋病感染人群的故事,視頻所截取的部分正是張某在提供志愿服務過程中意外發生職業暴露后的相關經歷。
張某認為,自己作為一個身體健康的人,竟被如此造謠,且視頻的觀看量和熱度都在持續上升,于是立即在平臺上私信發布視頻的馮某,要求她刪除相關視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馮某非但沒有刪除該視頻,還在第二天發布了第二條針對張某的剪輯視頻,來源仍然是同一影像記錄,甚至連字幕都一字未變。短短幾天,兩條視頻就收到了幾千的點贊量和幾百條評論,評論中不乏指摘張某私生活混亂的內容,視頻也被張某的親朋好友看到,給張某及其家人造成了嚴重影響。
張某向短視頻平臺投訴,要求刪除相關視頻,隨后第一條視頻在短時間內被刪除,但第二條視頻直至三個月后才被刪除。張某從短視頻平臺處獲得了馮某的相關信息,以其侵害自身名譽權為由向昆山市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馮某公開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不實信息嚴重侵權 司法保護善人善舉
法院審理后認為,被告馮某實名認證的賬號在短視頻平臺發布剪輯的視頻并配上虛假的、具有誤導性信息的“男子染上艾滋病”等文字,引發多人點贊、評論、收藏、轉發,導致原告作為幫助艾滋病患者的志愿者,被誤會為艾滋病患者,嚴重侵犯了原告的名譽權。
法院判決被告馮某向張某公開賠禮道歉,道歉方式為通過媒體刊登道歉內容,并在被告實施侵權行為的短視頻平臺賬號中置頂公開道歉內容不少于10日。
本案承辦法官、昆山市人民法院千燈法庭法官胡小娟告訴《法治日報》記者,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被告馮某發布的小視頻只截取了張某在節目錄制中陳述因吃阻斷藥造成身心反應的后果,卻沒有截取其是因為職業暴露導致需要吃阻斷藥的經過。
原告作為幫助艾滋病患者的志愿者,在奉獻的道路上本就因為職業暴露承受了較大的身心壓力,被告賬戶發布剪輯的視頻配不實文字“男子染上艾滋病”還導致奉獻的志愿者被誤會為艾滋病患者,更是對原告名譽造成不良影響,被告的行為嚴重侵犯了原告的名譽權。
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較去年同期增長354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5.6%。網絡社會越發展,凈化網絡生態的任務就越重要。當低成本的造謠搭上網絡的便利,并輔以直白的迷惑性“說明”,虛假的信息極有可能中傷他人。
近年來,我國通過立法、完善制度規定等方式,保護平凡英雄,鼓勵見義勇為,讓每一份平凡的愛心不錯付,讓善人善舉得到應有的呵護和尊重。對于張某來說,這次不愉快的經歷并沒有動搖其做一名志愿者的信念。現在,張某開了一家網店,有了更多的時間從事公益事業,他表示愿意盡己所能,堅守傳遞這份愛心。
胡小娟表示,互聯網并非法外之地,雖然網絡是虛擬的,但是主體是現實的,使用網絡的公民均應當遵守法律,依法上網。發布信息者應以誠信、文明、善良為原則,瀏覽信息者應以理性、客觀、審慎為原則,發表評論者應常記“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所有參與者應共同努力,讓互聯網在法治的軌道上健康運行。“不讓做好事的人心寒蒙屈,是社會應該捍衛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