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品市場上有很多商家以“祖傳秘方“民間醫術”“傳統醫學”等噱頭高價銷售保健食品,號稱可以治療各種難以治愈的慢性病,騙取群眾特別是老年人錢財。近日,在一起生命權糾紛案件中,患者購買“食療”保健品后代替藥品服用,后因延誤治療死亡。近日,海門法院依法確認患者死亡與服用保健品不存在因果關系,但因商家虛假宣傳,造成患者錯失治療時機,存在過錯,判決商家應對患者家屬承擔2萬元的補償責任。

原告劉某兒子罹患痛風,常年治療未能好轉,并有逐年加重趨勢。2021年12月初,劉某從他人處聽說被告李某銷售的“偏方藥”對治療通風有奇效,便至李某處購買。李某經營的店鋪以銷售各種保健品為主,門前廣告牌展示“對癥食療”“獨家配方”“一人一方”“一病一方”等宣傳語。經詢問,李某向劉某銷售多種食材混合打磨的粉末2斤及“養生茶”2大包,告知劉某讓患者每日開水泡制服用。在服用過程中,劉某多次向李某致電反映患者存在發熱、出虛汗、飲食差等情況,李某都表示系藥理生效排毒的正常現象。同年12月底,患者突然死亡。劉某認為兒子多年痛風在家修養并無生命危險,但在服用李某提供的“偏方藥”后病情急劇惡化最終死亡,李某應賠償原告損失共計77萬元。

海門法院經審理認為,經市監、公安機關調查取證,李某向劉某提供的“偏方藥”粉末主要成分為茯苓、葛根、薏米、芡實、芝麻、苦蕎等普通食品原料,無有毒有害成分,不構成刑事犯罪。而劉某在患者死亡后即將死者入殮安葬,未證明患者死亡與服用李某提供的“偏方藥”存在因果關系。原告劉某明知患者病情惡化亦未將患者送醫治療,造成患者死亡,應自行承擔照顧失職責任。但李某對銷售的普通食材進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錯誤認為其存在療效,導致劉某未對患者采用正確治療方法,存在重大過錯,雖與患者死亡無因果關系,亦應在承擔相應行政責任的同時,對原告損失予以適當補償。

法官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三條規定:“食品廣告的內容應當真實合法,不得含有虛假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本案中,被告李某銷售的“偏方藥”主要成分為食品原料,對人體不產生毒害作用,但其在廣告牌及對外宣傳中,宣稱有治療慢性病功能,違反《食品安全法》上述規定,應當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但在本案中,原告劉某讓患者服用“偏方藥”意圖治療長期慢性疾病,但在患者病情惡化后不及時送醫,且在事故發生后未依法通過法醫學檢驗方法確定患者死亡原因,未提供證據證明“偏方藥”與患者死亡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根據普通民事侵權案件舉證責任規則,即使被告李某確實存在“虛假宣傳”違法行為,亦不能據此要求李某承擔侵害患者生命權的侵權責任。法院在司法裁判中,綜合考量被告李某在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最終判令被告李某對患者家屬承擔2萬元的補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