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租賃作為以租賃物為載體的新型融資方式,是中小企業緩解發展過程中資金壓力的途徑之一。融資租賃的運作模式類型較多,實踐中較為常見的汽車融資租賃則多采取“以租代購”的形式,即由汽車融資租賃公司根據承租人的指示購入汽車,再將汽車出租給承租人,承租人每月向汽車融資租賃公司支付租金,待租期屆滿后,承租人將汽車從融資租賃公司過戶至自己名下,最終實現購車目的。然而,租期屆滿至車輛完成過戶登記之間往往有一定時間跨度,此時間段內的車輛投保責任人如何確定?若車輛脫保后發生交通事故,甚至造成人員傷亡,相關損失由誰承擔?近日,昆山市人民法院就審理了一起這樣的案件。

2017年10月27日,金成公司與信合租賃公司簽訂《車輛融資租賃合同》,約定信合租賃公司根據金成公司要求購買車輛后再出租給金成公司,租賃期間為2017年11月3日至2020年11月2日,在此期間內車輛所有權歸信合租賃公司所有,并由其投保交強險、車損險、第三者責任險(100萬元)等保險,租期屆滿后所有權轉移至金成公司,信合租賃公司負責配合辦理過戶登記手續。

合同簽訂后,金成公司正常使用車輛至租期屆滿。而恰好是在租期屆滿后,車輛尚未完成過戶登記的節骨眼上,交通事故發生了。2020年12月17日,金成公司的員工廖某駕駛案涉車輛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死亡,金成公司向第三人的親屬支付了賠償款、補償款等共計167萬元。事后打算向保險公司主張理賠時,金成公司卻忽然發現,信合租賃公司就涉案車輛投保的交強險和第三者責任險終止日期為2020年10月28日,目前處于脫保狀態。這下子本來可以理賠到的118萬元全都沒了著落,金成公司遂以信合租賃公司未及時續保為由要求其承擔責任,被拒絕后一紙訴狀告到了昆山市人民法院。

庭審過程中,金成公司認為《車輛融資租賃合同》中明確約定了信合租賃公司應承擔投保責任,由于其未及時續保才導致了無法理賠的情況發生,其應對交強險賠償金額18萬元、第三者責任險賠償金額100萬元,及相關利息承擔責任。信合租賃公司則辯稱租期已經屆滿,自己既沒有續保責任,對于交通事故的發生也沒有過錯,雖然車輛仍登記在自己名下,但實際使用人一直是金成公司,其應當注意到車輛處于脫保狀態并及時續保。

法院審理后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融資租賃到期后的車輛續保責任由哪方承擔。雙方之前簽訂的《車輛融資租賃合同》雖針對車輛保險的投保責任進行了約定,但該約定限于融資租賃期間,本案所涉交通事故發生時租期已屆滿,不再適用該合同約定。根據法律法規規定,車輛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投保交強險,雖然本案中租賃期間已經屆滿,但車輛所有權仍登記在被告信合租賃公司名下,其作為車輛所有人,對案涉車輛未完成過戶前交強險處于脫保狀態有一定責任。而金成公司在租期屆滿后未辦理過戶手續之前,理應不再繼續使用涉案車輛,且其作為車輛實際使用人,也應注意所駕駛車輛是否已投保交強險,公司員工在車輛未投保的情況下駕駛上路并發生交通事故,金成公司對此存在使用過錯。最終,法院判決雙方對于車輛交強險脫保產生的損失承擔同等責任,即雙方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各承擔9萬元。關于金成公司主張的第三者責任險賠償金額及利息損失,缺乏依據,不予支持。信合租賃公司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審理后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官說法

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企業和個人對于融資需求的提高,大大促進了融資租賃行業的快速發展,在固定資產購置、技術升級改造等過程中,融資租賃可以為企業緩解資金壓力。但針對車輛等特定類型的融資租賃物,租期屆滿至所有權轉移之前的脫保風險尤為常見。交強險作為國家法律規定強制購買的保險,是汽車上路的“最低保障”,一旦車輛在“保險真空”時段出現事故并造成損失,融資租賃雙方作為車輛的所有人和實際使用人均需承擔一定責任。為避免不利后果的發生,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應加強合同管理,注意重要時間節點的跟蹤與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