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10年無一信訪案件的經驗密鑰
作者:楊奎 發布時間:2012-12-17 瀏覽次數:1118
一個基層法庭,10年審結案件不下2500件,不管是敗訴方,還是勝訴方,5000余名案件當事人無一信訪,這就是揚州市江都區人民法院小紀人民法庭。
或許在歷史長河中,10載光陰只是沙漏中滴落的一顆最小沙礫,而小紀法庭,卻用這濃縮的時光創造出了江北水鄉上璀璨的司法奇跡。那么,連續10年無涉訴信訪背后的經驗密鑰究竟是什么?
“器”的建構——健全的調處網絡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根草不成春”。矛盾化解那些事,有時光靠一個法庭是不行的,還要切合實際地走出去,整合有效的資源,形成化解的合力。小紀法庭與轄區派出所、交警隊、綜治辦、信訪辦、司法所、村(居)民小組等構建的基層矛盾糾紛調處網絡,帶出了糾紛化解的節奏,帶來了矛盾調處的實效。
“感謝黨和政府!感謝法院!沒有你們,我們的經濟補償金就成為了泡影。”2012年8月,在江都區小紀鎮英泰集團有限公司門口的勞動爭議糾紛處理現場會上,小紀鎮紀西村大林組村民滕某從工作人員中接過經濟補助款8082.4元后,激動地留下了眼淚。
英泰集團有限公司用工規模達千余人。2012年,其一下屬子公司因重組需要解雇數十名工人,因賠償款問題發生糾紛。小紀法庭接到公司法律求助后,緊急啟動聯動調處應急預案,第一時間與區社會勞動保障局、鎮黨委政府、派出所取得聯系,組織勞資雙方調解,最終與有關部門合力將這42起勞動爭議糾紛成功調處。
這僅是小紀法庭發揮“器”用的一個縮影。10年來,小紀法庭立足服務大局,強力推動和諧共建,聯動化解矛盾糾紛達1000余件,走出了一條水鄉特有的“零信訪”之路。
“術”的擴展——治本抓源
“老百姓‘信’訪不信法,說到底是源頭處理出了問題。”小紀法庭前任庭長黃忠寶如是說。長期以來,小紀法庭注重源頭治理,堅持關口前移,轄區哪里有矛盾糾紛化解需要,法庭就“開”到哪里,調解力量就集中到哪里。如此,絕大部分難嚼的“骨頭”在訴訟之前就被啃掉了。
“是小紀法庭讓我余生有了依靠。”小紀鎮尖溝村張垛組老婦唐某感激地說。2008年3月14日,唐某因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與村委協調未果后,到法庭求助。了解老人家的實際困難后,時任庭長黃忠寶帶領法庭全體干警,星夜召集老人的六個子女悉心細談。交談了近兩個小時,六個子女還是互相推諉。黃忠寶“氣憤”地說:“鳥焉知反哺,何況是人呢。”此時的六個子女互相看看彼此,又看看自己年邁的母親,都懺愧地低下了頭。這一起尖銳的贍養糾紛在訴前的巡回調解中得到了處理。10年來,小紀法庭共訴前化解矛盾糾紛1200余起,在源頭上擰緊了涉訴涉法上訪的閥門;巡回審理案件1500余次,在司法便民中得到了轄區老百姓和黨委政府的好評和肯定。
小紀法庭治本抓源還有自己的創新之處。早在2002年,小紀法庭便引入了案件風險評估機制。在立案時就對可能發生信訪風險的案件進行風險預測,評定等級,全程跟蹤,直至結案。如今,案件風險評估研討已成為小紀法庭每周庭務會的例行主題。2007年,小紀法庭推行了上訴筆談制度,對欲上訴的當事人,在承辦人釋明法律未果的情況下,由庭負責人與其談話,就判決依據等細致釋明。5年來,共30余起案件的當事人通過上訴筆談服判罷訴。
“道”的引領——責任與感情
“老百姓不是遇到了難題,是不會到法庭的。我們做法官的,要多換位思考,把老百姓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來辦。”這是小紀法庭庭長靳有強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10年來,小紀法庭干警帶著責任辦案,帶著感情服務,以真誠和汗水換來了當事人的信服。
“案結了,責任還不能卸”,這是小紀法庭全體干警認定的理。2009年11月,陳某訴馬某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一案判決履行期限屆至,被告并沒有按期給付。由于賠償款關系陳某的后續治療,承辦法官得知情況后,當即趕往馬某住所,結合陳某困難的家境及法律法規耐心釋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也正是這些平實的話語感染了馬某,第二天上午,他主動將所欠賠償款履行完畢。
“到小紀法庭,完全沒有陌生的感覺,有的只是家的溫暖。” 小紀鎮華陽村楊裕組沈某這樣說。2010年11月3日上午,許某為沈某家收割水稻,由于收割機致使沈某右臂受傷,造成右上肢離斷傷、右側多發肋骨骨折。沈某家境困難,因賠償費用不到位而中斷治療。承辦人得知許某十余天后才能回家,主動與醫院溝通協調,最終醫院同意暫緩沈某的治療費用并繼續給予治療。在治療期間,承辦人多次赴醫院看望。許某回家后,承辦人主持調解并督促款項的及時給付,終于讓這個被貧寒和不幸折磨的家庭感受到了司法陽光的溫暖。
10年,3600多個日日夜夜,小紀法庭的干警們始終懷著一種樸實的百姓情懷,不斷健全聯動調處網絡,治本抓源,用滴滴汗水和心血在老百姓心中筑起了一道公信墻,這就是他們實現連續10年無一信訪案件的經驗密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