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盡積蓄購買的新房,交付時卻發現入戶門內側多出“墻柱”,開發商以質量合格、房屋面積沒有減少為由拒絕賠償,這種情況下,開發商是否應當承擔責任?近日,睢寧法院就審理了這樣一起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案,判決開發商補償業主損失!

商品房入戶門內側多出“墻柱”引發訴訟

2017年7月,周某以4688元/平方米的單價購買了某房地產開發公司開發的商品房一套,與該公司簽訂《商品房預售合同》一份,合同附件一房屋平面圖清晰顯示,商品房入戶門內右側無墻柱。2019年10月,該商品房交付時,入戶門內右側多出一面長1.5米、寬0.6米、高2.8米“墻柱”(內有電線等),與合同附件一載明的房屋平面圖不一致。周某與開發商交涉多年無果,遂一紙訴狀將開發商告上法庭,請求參照購房價格賠償損失4500元。

法院判決開發商擔責業主獲補償

被告辯稱,該商品房所在小區建設工程質量已通過政府職能部門竣工驗收合格,房屋的整體建筑面積和室內面積與合同約定一致,實際面積并沒有減少,開發商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睢寧法院審理認為,本案雙方之間簽訂的《商品房預售合同》,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合法有效,雙方均應按約完全履行義務。合同履行中,開發商交付給周某的商品房進戶門內右側存在墻柱,與合同附件一約定的房屋平面圖不一致,雖然商品房的建筑總面積并未減少,套內建筑面積也未絕對減少,但墻柱存在致周某套內實際使用面積減少,被告存在違約行為,而且墻柱的存在影響了業主的生活舒適度,依法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根據墻柱所占面積,參照合同約定的購房單價,結合被告違約程度及墻柱對原告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影響程度等因素,綜合考量,本院酌定被告補償原告人民幣4000元。

法官評析

主審法官張朋銀介紹說,開發商提供的商品房預售合同通常為格式合同,格式條款中對遲延交付違約責任有約定,但往往對交付不合格或瑕疵商品房未約定違約責任。現實生活中,開發商交付不合格商品房的現象時有發生,侵害了購房者或業主的合法權益。本案就是一起開發商交付與房屋平面設計圖標不相符的商品房而擔責補償業主的典型案例。

本案是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因此仍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的規定。但訴訟時,民法典已實施,所以案件的處理應結合案情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格權并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受損害方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損害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規定的立法精神。本案中,購房者支付了全款,開發商應按約交付合格的商品房。開發商交付瑕疵房屋不符合合同約定,致使室內建筑使用面積減少,依法應當承擔違約賠償責任,而墻柱的存在給業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視角不適,影響了業主居住生活的舒適度,客觀上給業主造成了輕微的精神損害,依據民法典有關違約精神損害條款的立法本意,開發商也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因此該精神損害因素應納入賠償范疇予以考量。案涉樓盤“墻柱”的房多達數十戶,涉及群體利益,本案根據業主的訴求,酌定開發商補償業主損失,體現了民事公平原則和合同權利義務對等原則,維護了業主的合法權益,促進了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