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手持14萬元借條向法院起訴,被告卻堅稱實際只收到7萬元借款,法庭上究竟是誰撒了謊?近日,民一庭審理了一起民間借貸案件,面對各執一詞的原被告,法庭嚴密細致地分析案情并調查取證,最終一步步揭穿了作虛假陳述的當事人的真面目。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柳梅拿著一張14萬元的借條來到靖江法院起訴,稱高鳳向其借款但未按時還款,遂請求判令高鳳歸還借款本金及利息。

柳梅的丈夫陳武作為借款實際經辦人及柳梅的訴訟代理人到庭參加訴訟。第一次庭審中,陳武訴稱借條雖為14萬元,但實際交付現金為13萬元,包括在高鳳住所處交付現金3萬元以及在靖江某酒店大廳交付現金10萬元,并將取現10萬元的銀行封條作為證據提交給法庭。

“法官,借條是我寫的,但我實際只向原告借款7萬元,這部分本金和利息我會還清,但其他的我不認可。”面對起訴,高鳳堅決表示自己實際借款只有7萬元,系在靖江某酒店大廳交付,因當時急需用錢,才答應出具14萬元的借條,并未考慮到法律后果,同時也向法庭提供了微信聊天記錄、向銀行存款7萬元的交易記錄等證據。

雙方對于借款金額始終存在較大爭議,究竟誰真誰假?隨著庭審的進行,細心的承辦法官逐漸發現了端倪。原告雖訴稱在被告住所處交付3萬元現金,但對于具體交付位置的陳述卻前后矛盾,此外原告訴稱從銀行取款10萬元現金交付給被告,又為何取現10萬元的銀行封條是由原告持有并提交給法庭?種種細節均引起承辦法官的高度懷疑。

由于雙方在庭審中均認可在某酒店大廳交付現金這一事實,為了查明案件真相,休庭后承辦法官第一時間前往該酒店,并成功調取到借款當天的監控錄像視頻。據監控視頻顯示,借款當天,原告丈夫陳武和高鳳共同走進酒店大廳,并向酒店前臺借來紙、筆、剪刀,待高鳳出具借條后,陳武將剛從銀行取出的成捆包扎的10萬元現金拆開,一部分交付給高鳳,另一部分則放入自己包里。

第二次庭審中,陳武起初依然堅持借款本金為13萬元,在法官當庭播放監控視頻后,其再次謊稱借款本金為12萬元,后又改稱9萬元。由于原告方多次陳述前后矛盾,法官當庭就虛假陳述的后果進行了嚴肅釋明。在證據和法律的威懾之下,陳武最終承認其作了虛假陳述,實際僅交付借款7萬元。

靖江法院在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判決被告高鳳歸還原告柳梅借款本金7萬元及逾期利息。同時靖江法院認為,原告委托訴訟代理人陳武在庭審時作虛假陳述,其行為明顯違背民事訴訟應遵循的誠實信用原則,妨礙法院審理案件,擾亂訴訟秩序,浪費司法資源,應依法予以制裁,最終對陳武作出罰款50000元的決定。

法官提醒:

虛假訴訟是誠信缺失在訴訟領域最集中的表現形式,不僅嚴重侵害當事人及案外人的合法權益,而且違背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擾亂正常的訴訟秩序,損害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造成社會失信與道德滑坡,社會危害性極大。各方當事人均應誠信訴訟,切勿挑戰司法權威,切莫打了“假官司”,惹上“真麻煩”。

近年來,靖江法院高度重視對虛假訴訟的依法整治工作,后續仍會通過發布典型案例、以案說法等方式,逐步健全和完善虛假訴訟案件的甄別、防范和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