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盜竊轉化搶劫案
作者:周玨宇 發布時間:2008-09-22 瀏覽次數:2373
[案情]
公訴機關:鎮江市丹徒區人民檢察院。
被告人:王虎。
被告人王虎兩年前從安徽老家來到鎮江,一直以收廢舊為生。
鎮江市丹徒區人民檢察院以被告人王虎犯搶劫罪向丹徒區法院提起公訴。在審理過程中,被害人朱和英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被告人王虎賠償經濟損失。后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朱和英以與被告人自行和解為由,撤回民事訴訟。
辯護人認為:被告人王虎的行為應構成故意傷害罪,而不是搶劫罪:首先,被告人駕車只是為了逃跑,主觀上沒有搶劫的故意;其次,刑法規定轉化型搶劫的前提是行為人犯盜竊罪,而本案中被告人的盜竊行為根本不構成犯罪;最后,被告人并未使用暴力。
[審判]
鎮江市丹徒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王虎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秘密手段竊取他人合法財物,為抗拒抓捕而當場使用暴力,致人重傷,其行為已觸犯刑法,構成搶劫罪。公訴機關指控的罪名成立。對于辯護人提出被告人王虎不構成搶劫罪而構成故意傷害罪的辯護意見,經查,首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的相關規定,對于行為人實施盜竊、詐騙、搶奪行為,未達到“數額較大”,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致人輕微傷以上后果的,以搶劫罪定罪處罰。其次,刑法中的“暴力”是一種殘忍性的施加于人身的強制力,包括傷害、毆打、捆綁等多種具體表現形式。本案中,被告人王虎在實施盜竊行為后的逃跑過程中,在發現被害人抓住其三摩車廂、雙腳拖地時,其已經對被害人受傷的加重結果有所認識,但被告人為抗拒抓捕卻仍然加速行駛,可見其傷害被害人的故意十分明顯,將被害人拖行即是一種明顯的傷害行為。最后,根據刑法規定,被告人王虎實施盜竊行為,為抗拒抓捕而當場使用暴力致人重傷,完全符合轉化型搶劫罪的構成要件,故對該項辯護意見不予采納。鑒于被告人王虎歸案后自愿認罪,且已賠償被害人的經濟損失,確有悔罪表現,可酌情從輕處罰。綜觀本案,根據被告人王虎的犯罪情節、悔罪表現以及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五)項、第五十五條第一款、第五十六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五條第(3)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被告人王虎犯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剝奪政治權利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2000元。
判決宣告后,被告人在法定期限內未提出上訴,判決發生法律效力。
[評析]
本案應該說是一起比較典型的犯罪性質由盜竊轉化為搶劫的刑事案件。但在司法實踐中對被告人的行為如何定性及量刑存在分歧。
第一種意見認為:該案已經具備了轉化型搶劫罪的前提條件,即被告人王虎先行實施了盜竊行為。但是被告人在抗拒抓捕時并未對被害人施加暴力,是被害人自己抓住三摩不松手,故構成轉化型搶劫罪的客觀條件不具備。被告人王虎的行為只能構成(間接)故意傷害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被告人王虎在明知的情況下將被害人拖行即是一種明顯的暴力,其行為應以搶劫罪論處。但是根據司法解釋中“對于行為人實施盜竊、詐騙、搶奪行為,未達到數額較大,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致人輕微傷以上后果的,以搶劫罪定罪處罰”的規定,可見本案中被害人朱和英的重傷結果已經成為被告人王虎構成搶劫罪的定罪情節,那么就不能再作為量刑情節。故被告人王虎的行為不能適用“搶劫致人重傷”的加重量刑條款,應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量刑,否則有違禁止重復評價原則。
第三種意見認為:被告人王虎的行為符合轉化型搶劫罪的構成要件,并致人重傷,應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判決采納了第三種意見,其理由是:
首先,被告人王虎先行實施了盜竊行為,具備了轉化型搶劫罪的前提條件。無論是根據司法解釋的明文規定,還是從轉化型搶劫罪的犯罪性質、危害程度及立法原意出發,在適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定罪時,都不應對先行的盜竊、詐騙、搶奪行為的數額作任何限制,既不要求達到“數額較大”,也不宜排除“數額較小”,只要先行實施盜竊、詐騙、搶奪行為,為窩贓、拒捕、毀證而當場實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結合全案又不屬于“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就應按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定罪。
其次,依照法律規定,行為人在先行實施盜竊、詐騙、搶奪行為后,還必須“當場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我國刑法中的暴力,在法律上、客觀上和主觀上都有特定的含義,它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行為人為了排除被害人的反抗,以便實現其犯罪目的,所采取的摧殘、強制他人人身的犯罪手段。暴力具有殘忍性,包括捆綁、毆打、傷害甚至殺害等多種具體表現形式。一般的推搡、拉扯、爭脫,雖然也是外力行為但不應認定為暴力。本案中,被告人王虎在實施盜竊行為后的逃跑過程中,在發現被害人抓住其三摩車廂、雙腳拖地時,其已經對被害人受傷的加重結果有所認識,但被告人為抗拒抓捕卻仍然加速行駛,可見其傷害被害人的故意十分明顯,將被害人拖行即是一種殘忍的傷害行為,此時被告人王虎的心理是急于排除被害人朱和英這個妨礙,以便趕緊逃跑。
最后,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是指在定罪量刑時,禁止對同一犯罪構成事實予以二次或二次以上的法律評價,即同一事實不能既作為定罪因素又作為量刑情節。但是,就犯罪構成要素個體來說,并不可能完全排斥重復評價。譬如,一人以殺人手段實施搶劫,定搶劫罪,在量刑當中,對于犯罪行為中殺人手段,法官必須予以考量,同傷害、威脅等其他手段而言,社會危害性和個人危害性顯然是不同的,從而罪責是不同的,最終影響到量刑的差異;再比如剛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殺人罪,在定罪中必須要考慮到主體的刑事責任能力,也就是刑法首先在定罪時要對其特殊身份進行評價,對于滿足定罪條件的,在量刑當中同時還要予以考慮其從輕或減輕情節,而不能因為定罪中考慮到了在量刑時就不予考慮,否則,勢必是不合理的。本案中,被告人王虎為抗拒抓捕當場使用暴力致被害人重傷,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對于行為人實施盜竊、詐騙、搶奪行為,未達到數額較大,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致人輕微傷以上后果的,以搶劫罪定罪處罰”的相關規定,被告人王虎只要致被害人輕微傷就構成搶劫罪。可見,被害人重傷的事實雖然已經在定罪時加以考慮,但因為重傷結果在定罪時并未考慮窮盡即不是致人重傷以上后果才構成搶劫罪,所以致人重傷必須再次作為加重量刑情節予以適用。比照故意傷害罪的規定,致人輕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那么搶劫罪中致人輕微傷和致人重傷的量刑幅度怎能在同一范圍呢?在我國,禁止重復評價原則還不是刑法體系中的立法原則,而是一項司法原則,但是如果完全禁止重復評價勢必導致刑法的不公正及動搖犯罪構成制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