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死無名氏保險公司應當理賠
作者:張紅梅 發布時間:2007-04-30 瀏覽次數:2338
[案情]
2003年1月,陳某在市區一家保險公司為其購買的福田輕型廂式貨車投保,辦理了車輛損失險、車上責任險及第三者責任險,并交清了全部保險金。
[審判]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第三者責任險是指保險合同生效后,被保險人或其允許的合格駕駛員在其使用保險車輛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致使第三者遭受人身傷亡或財產的直接損失,依法應當由被保險人支付的賠償金額,保險人負責任賠付,故判決保險公司賠付陳某依法賠償死者的喪葬費、死亡賠償金等必要費用。
保險公司不服,認為死亡賠償金是對死者近親屬的補償,一審法院在未確定死者有近親屬的情況下,判決賠付死亡賠償金無事實依據,請求二審法院改判。
二審法院審理認為,盡管死者至今無近親屬出現,但因客觀上不能排除死者存在近親屬的可能,泗洪縣交警大隊調解向陳收取相關賠償費用,避免死者親戚將來權利可能落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駁回保險公司上訴,維持一審判決。
[評析]
從保險公司抗辯,引申出一個法律問題,那就是對于身份不明死者(無名氏)相關費用,如搶救費、喪葬費、死亡賠償金等究竟應當由誰來主張?
首先,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應當限于自然人,尤其是死亡賠償金。死亡賠償金是基于死者因他人致害死亡后由加害人給其親屬所造成的物質性收入損失的一種賠償,依法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計算二十年,因此,死亡賠償金性質是財產損害賠償,賠償權利人當然應是自然人。但對一些特殊情形,如前文提到的交通肇事中的“無名尸”、又如死亡的“五保對象”、流浪乞討人員、處于“植物人”狀態的受害人等,其近親屬不詳或下落不明的情況,是否如保險公司抗辯的死者無近親屬出現,主張賠償權利,保險公司可以不予理償?按照我國法律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雖然死者是無名氏,但也享有同等的權利,不能免除保險公司應該依照有關規定負有的賠償義務。首先公安機關可以直接要求賠償義務人履行賠償義務。根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1998)122號批復規定,對于死者身份無法查明的交通事故,應當依據調查的事實分清責任,依法確定賠償數額,由賠償一方付款簽字后即結案,對身份不明死者的賠償費和遺物,由辦案機關妥善保管。按照《民事訴訟法》關于公民申請人民法院“宣告失蹤”的時限規定,二年后依然無親屬認領的,其賠償費遺物上繳國庫。
其次,基層組織或民政部門可以以監護人的身份代理訴訟,并保管獲得的賠償款。如專項基金設立專門賬戶,一旦被害人親屬出現,扣除相關費用后返還其親屬。逾期無人認領扣除喪葬費用后上繳國庫,國家將這筆款項用于以后對流浪人員的救助。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十六條和第十七條的規定,未成年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近親屬和親友不能夠擔任監護人的,將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精神病人所在單位或是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是當地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雖然目前我國法律沒有規定身份不明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但從情理和法理角度講,應當有人出面及時為無名氏索賠,以便穩定和諧社會法律關系,杜絕侵權人逃避法律責任,避免侵權人的不當得利造成的法律不公,而各地基層組織或原本就具有法定救助職能的民政部門出面,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進行訴訟,保護了他們的合法權益,這種公益性的代理制度,向社會大眾弘揚了法律的深刻人文關懷精神,也體現了對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的關懷與尊重,是社會救助事業的深入與完善,填補了公民權利保護制度中的一個盲點。
第三,《道路交通安全法》頒布實施后,道路事故社會救助基金機構可作為代為向賠償義務人求償的權利人,向賠償義務人主張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兜澜环ā返?/SPAN>75條規定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先行墊付部分或者全部搶救費用,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獲得的賠償后可予以提存。《合同法》第一百零四條規定債權人可以隨時領取提存物,債權人領取提存物的權利,自提存之日起五年內不行使而消滅,提存物扣除提存費用后歸國家所有。因此,自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提存賠償款之日起五年內受害人一方的賠償權利人出現可向提存機構領取賠償款,逾期不領的,則將賠償款納入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用于救助符合救助情形的交通事故受害人。
因此,前文中原告陳某為自己的車輛投保了第三者責任險,當第三者責任事故發生后,陳某已將第三者責任賠償金交給公安部門代管,根據保險法基本原則即保險利益原則和保險限額原則,其墊付的費用依據保險合同向保險公司理賠,于法有據,保險公司應當賠償。故本案一、二審法院判決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