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英模精神(一) | 信訪一線7000天
作者:人民法院報 朱旻 孫彩萍 發布時間:2021-04-26 瀏覽次數:9899
弘揚英模精神,對于建設過硬法院隊伍具有重要的激勵引領作用。近年來,全省法院系統涌現出一大批英模人物,他們的生動事跡展現了新時代人民法院干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生動實踐和崇高精神。深入推進全省法院隊伍教育整頓過程中,將通過全省法院英模人物典型事跡的發掘與宣傳,進一步發揮英模先進的示范作用,激發人民法院廣大干警的浩然正氣、蓬勃朝氣、斗爭銳氣。
大千世界總有一些困難者,命運對于他們格外嚴苛,使他們成為生活中的磨難者,自身又沒有能力解決苦難的弱者。在劉振華看來,信訪工作努力做到的,就是幫助打開“事心”兩結,把他們從思維的窄小胡同里帶出來,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
“看見他們好好地生活著。”劉振華說,這是他最大的成就感。
信訪一線7000天
——記鎮江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庭信訪辦主任劉振華
“他抱住信訪人縱身一躍,時間在這一刻凝固。危急關頭,他不是從天而降的英雄,但他是挺身而出的凡人!”2020年冬末,這句評價和現場視頻在鎮江法院干警微信群中不斷被刷屏,中院信訪辦主任劉振華,他的名字和事跡在法院干警中引發極大反響。
縱身一跳勇處信訪突發事件
2020年11月2日下午4時許,信訪人林某身批橫幅,使用其攜帶的梯子擅自爬上鎮江中院近4米高的東大門門柱。事發突然,中院立案庭和法警大隊干警迅速趕到現場,對其進行溝通說服。然而隨著圍觀群眾越來越多,林某的情緒愈發激動。林某站立的門柱頂端不足半平米且存在坡度,他已幾次站立不穩險些失足落下。
緊急關頭,劉振華快速爬上梯子,面對信訪人舉著的棍尖,奮力沖上門柱頂。說時遲那時快,他抱住林某立刻轉體九十度,帶著林某墜向氣墊。由于時間緊急,消防氣囊尚未完全充足。劉振華被林某的身體重量壓迫著,導致尾椎骨受傷,第十根肋骨骨裂,后背多處軟組織受傷。因為劉振華的保護,信訪人林某安然無恙。
這一天,是劉振華20年信訪一線的普通一天。同事韓國沛回憶,劉主任救下信訪人后,要求立刻調來此次信訪所涉案件全部卷宗材料,并對林某在江蘇本省涉及的所有案件進行審查,“他要弄清楚林某初次信訪為什么會用如此極端的形式。”
經查詢,此次極端訪所反映的案件,根據現有證據,三級法院在案件審理中事實清楚,林某事后所說的信訪理由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為防止林某再次采取過激行為,中院信訪辦制定了防范預案,并成立應對小組。
然而劉振華并未止步于此,他的腦海中一直浮現著那張寫有“掃黑除惡”字樣的橫幅。聯系了林某的家人后,得知因看了有關“掃黑除惡”電視節目,林某固執地將自己當年案件和黑惡勢力聯系起來,而家人對其反常情緒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林某的兒子非常感謝法院所做的工作,表示后續會做好父親的思想引導。
2002年以來,劉振華連續工作在法院信訪一線。平均每年接待信訪群眾數千人次,一線妥善處理了夏某、胡某意欲制造爆炸等信訪突發事件,推動化解、穩控了40余件矛盾尖銳的信訪積案。2017年至2020年連續獲得三等功;2018年獲最高院通報表揚;2018年被省法院評為“維穩先進個人”,2019年被評為鎮江市“人民滿意信訪干部,”2020年被評為鎮江市政法系統“十佳干警。”
提到劉振華這次極端訪事件的現場處置,中院黨組書記,院長湯小夫深有感觸地談到,信訪工作一定程度上說是在社會矛盾的風口浪尖上工作。個別信訪人在踏入法院大門時,是帶著焦躁不滿情緒的。面對負面情緒引發的纏訪、鬧訪乃至極端訪事件,既要有鍥而不舍的韌勁,又要有鮮明的黨性,關鍵時刻敢于擔當,不怕奉獻犧牲,這是一名法院優秀信訪干部最寶貴的素質品格。
溫暖相待解開耄耋老人心結
“老太太過年好啊,這個年好像又年輕了嘛。您說的案子我們年前又研究了,已經立了‘再’字號,后面會進入再審程序。這周我去北京出差,大概半個月以后回來,您就不要老往法院跑了,回來我一定給您打電話。”
春節后上班第一天,王老太太來到中院信訪辦公室詢問案件進展,得到劉振華誠懇的回復后,這位曾經當過老師,斯文干凈的老太太開心地連聲說“好””,還非讓劉振華收下自己春節做的糕點。
20年信訪工作,接待過兩萬多名信訪群眾,劉振華說,確實每天都會見到帶著怒氣的臉,但他認為,百分之九十的信訪群眾都是能夠聽道理、講道理的:“和他們把程序解釋清楚,讓他們把對判決不服氣的地方講出來,再去進行引導性的解釋,絕大部分信訪問題和矛盾都可以找到突破口,通過和緩的方式解決。”
最美不過夕陽紅,信訪人秦老太太的晚年生活卻很揪心。
84歲的她,40年前二婚嫁人,本指望有個幸福安穩的晚年,沒曾想共同生活了數十年的老伴去世后,繼子女卻將她趕出門,老人和繼子女因為繼承問題鬧上法庭。當劉振華在信訪接待室見到秦老太太時,室外近40度高溫,老人身上散發著酸臭,已出現中暑癥狀,劉振華趕緊找來藥和水,將她抱著緩緩喂下。
秦老太太的老伴留下一套青磚老宅,法院判決她和繼子女共同擁有。因為和繼子女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老宅難以分割,秦老太太只能寄居在一間5平米左右,幾乎沒有任何設施的搭建小屋。
看到年過80,腿腳不好的老人一趟趟蹣跚著來法院,劉振華充滿了同情。經與當地民政局多方對接做工作,最終解決了老人每月的生活救助費,并為老人調整了一間十多平米的小屋。劉振華冒著酷熱為她改造好衛生間,安裝了空調,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一定保障,劉振華這才放下心來。
眾多的信訪人中,劉振華對老年人更多一份關心。
“生活中老年人得到的關注度比較少,一些老人飽經滄桑,經歷了長久的生活磨難,更需要我們溫暖相待,為他們做些能夠辦到的實事,去把他們的心焐暖焐熱。”劉振華談到。
他還時常想起這位已經去世的吳老太太。
96歲的吳老太太到中院信訪,是因為兒子和前兒媳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共同債務問題。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吳老太太的兒子需要承擔共同債務,法院當年的判決并沒有問題,這個案子的所有訴訟程序也已經全部走完。然而有幾年時間,不接受判決結果,住在法院一墻之隔的老太太幾乎天天來法院,并在法院門口敲鑼鳴冤。
“根據法律規定,吳老太太的訴求難以滿足,但我非常同情。借高利貸的前兒媳把原本生意紅火,在鎮江開了多家連鎖店的兒子全部財產都搭進去了,這母子倆是什么心情?”說到這個案子,劉振華語氣凝重。
同事們回憶,只要見到老人來法院,劉振華都會很耐心地對待。冬天為老人購買圍脖、手套,見老人眼睛不好,走路跌跌撞撞,還為老人配上老花鏡。漸漸地,吳老太太表達訴求的方式變得文明和氣,還時不時到信訪辦找劉振華嘮嘮嗑,聊聊天。
吳老太太99歲時去世了。“老太太去世后,他兒子來法院告訴我,母親臨終前專門囑咐他,這件事不要再去找法院了,法院已經盡力了。”劉振華說,他被這樣的理解深深感動著。
信訪工作解開的是當事人的“事心”兩結。很多案子事結解開,心結也就隨之打開。然而也有一些案件,因為時代、政策、舊有的法律規定等原因,法院即使窮盡所有力量也難以解開“事結”。帶著情感去解開“心結”,也許是化解糾紛和積怨更重要的方法和突破口。
千里赴京不遺漏任何線索
2020年5月的一天,林蘭與母親帶著兩面錦旗來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找到正在北京值班的鎮江中院領導和劉振華。交流過程中,母女倆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下跪感謝,這一幕感動了現場所有人。
北京姑娘林蘭曾是北京某小學的一名教師,10多年前因為愛情遠嫁鎮江,與秦某登記結婚。后因長期兩地分居,2015年雙方協議離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秦某因一起200多萬的債務糾紛被確認為夫妻共同債務而卷入執行。林蘭認為該債務并非共同債務,拒絕執行生效判決,并開始了漫長的上訴、申訴之路。
“這200多萬的債務究竟是家庭必要支出,還是秦某個人賭債?林蘭位于北京市東城區的這套房產是否應該被執行?”
要徹底查明案件事實,給當事人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
鎮江中院高度重視,湯小夫院長親自督辦該案。劉振華與分管副院長吳猛先后十余次到案發地走訪原審法官、林蘭前夫秦某、秦某的母親以及秦某公司員工了解案件情況,到銀行調查秦某賬戶錢款去向,并兩次赴北京和林蘭母女溝通案情。
調查過程不放棄任何一個核查案情的機會,不遺漏任何一個有價值的線索。為查證被執行房屋歸屬,劉振華調閱了案件所有證據材料,包括林蘭母親先后三次把錢款打給賣房者的原始憑證等,證實被執行房屋確系林蘭母親出全資購買,后為方便孫子孫女上學登記在女兒名下。
最終鎮江中院撤銷案件生效判決,啟動院長發現程序進入再審,并將相關線索移送公安機關。
離婚前被對方告知沒有一分錢共同財產,離婚后不到一周被告知有200萬債務,劉振華等辦案人員理解當事人的心情。這種理解不是帶著傾向性的同情,而是一份力圖查明事實真相的責任。
“信訪工作者和每個上訪群眾都不是親屬關系。但要考慮到一些長期信訪群眾心理非常脆弱。林蘭當時已出現心理極不穩定狀態,幾次赴京過程中,我們努力做好釋明工作,溝通安撫她的情緒。”劉振華談到,包括在發現原執行法官溝通方式存在問題后,溝通原審法院果斷更換執行法官,推動了后續工作順利進行。
每個最終審理完成的案件就是一個司法產品,法院法律適用是否準確,程序是否合法,認定事實是否準確決定了這一產品的質量。采訪中,吳猛副院長形象地比喻,信訪部門很像產品的“售后服務部門”,直接面對的就是司法產品質量問題帶來的矛盾糾紛甚至不滿沖突。
“包括土地改革時的矛盾,企業改制的矛盾,信訪問題面對的社會矛盾糾紛,有很多僅憑法院的資源力量是很難解決的。但法院人可以做到的是,通過信訪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的問題反思自己的審判質量,工作態度,倒逼、倒查在自己這一站把好案件質量關。”吳猛談到。
推動信訪部門成為成長“練兵場”
采訪中,鎮江丹徒、丹陽等基層法院院長,省高院立案庭庭長劉坤都提到一種“信訪意識”:“信訪意識,就是每位法官在每起案件審理執行過程中,都要樹立預防為主、源頭防范信訪的意識。這就要求我們要增強群眾觀念、提高審判質效、規范司法行為、改進司法作風,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信訪問題發生。”
“訴訟的目的是定分止爭。要強化程序內有效解紛意識,矛盾糾紛能在訴前化解的不要拖到一審,能在一審化解的不要拖到二審,能在二審化解的不要拖到申訴、申請再審,能在審判過程中解決的不要拖到執行,環環相扣,環環發力,努力在程序內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劉坤特別說到,信訪工作不僅僅是少數職能部門,法院少數人去思考去做的事,法院干警都需要有貫穿審判執行的這一“信訪意識”。
在一起中國郵政服務合同糾紛案中,案件承辦人,鎮江中院民二庭法官朱寶華發現,孫某一審被駁回訴訟請求后,情緒非常激動,有實施過激行為的可能,這引起了朱寶華的警覺。她隨后填寫相關風險評估表,并與劉振華聯系商量應對方法。
“包括孫某為了支撐自己的訴求,足足帶了兩大皮箱資料到法庭。在庭上對法律條文的引用大部分都是斷章取義,是自認為的道理。”在對孫某一系列行為做出研判后,劉振華果斷決定,和辦案法官一起到孫某在揚州居住的社區了解情況。
“在社區了解到,孫某幾乎天天在房間里不出來,每天做的唯一的事,就是不斷地給中央國家機關寫信。我們基本判斷他是一個有著偏執思維,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信訪人。”劉振華回憶起該案。
接待過兩萬多名信訪對象,經驗告訴他,偏執思維的信訪人很難走進他們的內心,案件矛盾糾紛化解難度大,必須要多方借力。于是聯合孫某家人、社區工作者、地方信訪人員共同做好孫某工作,目前據家人反饋,孫某的情緒和狀態都比較平穩。
劉振華與辦案法官們合力化解信訪積案、信訪苗頭案件,一個個成功案例也推動著鎮江中院近年來不斷建章立制,完善信訪制度,全流程規范信訪案件辦理。
中院陸續制定《信訪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涉訴矛盾糾紛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實施細則》,對重大敏感案件實行風險評估“一案一評”、“一案一表”,在立、審、執環節對潛在風險及時進行預測研判。根據審判執行部門反饋的風險信息,立案信訪部門合力做好應對方案應對措施,從而不斷避免把潛在的小矛盾拖成大問題,一般性問題變為信訪突出問題。
中院還建立年輕干警輪崗學習制度,倡導年輕法官和法官助理到信訪部門、信訪崗位進行鍛煉。
“信訪人學識、性格、職業等個人因素迥異,信訪時語言的激烈程度、行為方式就會千差萬別。信訪接待中需要講究方式方法,否則會激化矛盾。”采訪中,崔嘯、韓國沛、宋詩歌等年輕法官、法官助理都談到,幾年的信訪接待磨練了耐心、細心和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這些都會為今后成長為一名成熟的法官奠定素質基礎。
有著優秀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迅速拉近與群眾的距離,能夠駕馭復雜局面處理突發事件,劉振華作為一名優秀的信訪干部,具有做好這一工作較全面的能力。
但劉振華只有一個,而法院信訪一線需要更多的劉振華。用案結事不了的結果,讓年輕人對不留案件后遺癥,努力案結事了、如何案結事了進行深刻的理解和反思,才能不斷推動提升能力素質,辦出一個個高質量、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案件。
湯小夫院長介紹,2021年初,鎮江中院黨組研究通過了《機關干部輪崗交流暫行規定》,明確在基層一線信訪等工作崗位歷練、提拔年輕干警,扎扎實實把信訪部門作為中青年干警掛職鍛煉的“練兵場。”
幫助心有執念者重回生活軌道
信訪一線20年,辦理了一千多件信訪案件,劉振華認為,每個案件都有突破口,有的是用人情去化解,更多的則是站在信訪群眾的角度,切切實實為他們解決問題。他常說:“問題的解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們就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群眾把我們當做希望,就不能讓他們失望。”
“涉訴信訪工作本質上要做的是‘人’的工作,劉主任是用‘心訪’去做信訪。他耐心傾聽,明確信訪人的實質性訴求。對于群眾訴求合理的,及時解決到位;對于訴求無理的,及時思想教育到位;對于群眾生活困難的,及時幫扶救助到位;對于違法信訪的,也絕不手軟姑息,堅決依法處理。”談到劉振華所做的工作,鎮江中院立案庭庭長程剛感觸于他的用心、用情、用方法。
劉某根、王某蘭之子劉某虎因爭搶生意,糾約他人斗毆,被尖刀刺中搶救無效死亡。法院分別對被告人判處有期徒刑,并判決被告人李某賠償相應經濟損失。因不滿意民事賠償部分的判決,案件審理、執行過程中,劉某根、王某蘭多次到最高法院上訪,并在全國兩會期間進京訪、至中南海訪。
看到了案件極大的社會風險隱患,劉振華專程赴信訪人老家安徽定遠縣,和當地政府一同實地走訪,到村委會,到信訪人家中與老夫妻倆交談,了解他們的實際生活狀況。
調查中了解,信訪人育有一兒一女,女兒系智障,兒子是全家的希望。表面是民事賠償未解決到位問題,老夫妻倆多年來不斷上訪的根源則是放不下晚年喪子的心結。
在夫妻倆家中,劉振華注意到到處都是擺放著的蔬菜。交談中得知,由于沒有持續收入,夫妻倆只能每天拖著板車挨家挨戶到處賣菜。了解到這一情況,劉振華當即和一同走訪的當地鎮政府工作人員共同協商,免費為他們提供一處附近菜場經營攤位。
從痛失愛子的情緒中走出來,日子忙碌了,生活也更有了奔頭。夫妻倆表示會徹底息訴息訪,安度晚年。
“放下心結和執念,才能夠面對今后的人生。”劉振華說,讓心有執念的人重回生活軌道,是他在信訪工作中體會到的最大的幸福感。
劉振華回憶,在定遠縣走訪調查時,看到鎮黨委書記隨身攜帶的小本子密密麻麻記錄著困難群眾、信訪群眾的姓名、住址、家庭情況以及聯系方式。這位不到40歲的鎮書記兩鬢已白,訪貧問苦,走訪信訪群眾,一年中重要的節日沒有一個在家里度過。
“如果能在法院,能在我們這里化解掉的矛盾糾紛,就不要讓其擴散向社會。基層很難,基層干部太辛苦了。維護社會穩定,本來就是全社會的一盤棋。”劉振華談到。
(文中當事人均使用化名)。
記 者 手 記
要有一顆容人之心
對于群眾案件中反映出的實際問題,他解決得了;對于集訪的老百姓,他勸得回;對極少數無理鬧訪者,他鎮得住。
采訪中談起劉振華,人們欽佩他見黨性、見擔當、見水平,剛柔并濟的信訪能力。能力的背后,記者看到的卻是一顆容忍力極強,海納百川的強大內心。
信訪工作處理的是一般人不愿處理的難事、煩事,要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受常人不能忍的氣,“容得下”,是一名信訪工作者寶貴的品質和素養。
然而“容”,并不僅僅是忍耐。在劉振華身上,記者看到這個“容”字飽含著關愛。這份關愛,蘊含著悲憫、體貼、同情,甚至不平則鳴的深沉情懷,體現出對生命的深刻理解與尊重。
大千世界總有一些困難者,命運對于他們格外嚴苛,使他們成為生活中的磨難者,自身又沒有能力解決苦難的弱者。在劉振華看來,信訪工作努力做到的,就是幫助打開“事心”兩結,把他們從思維的窄小胡同里帶出來,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
“看見他們好好地生活著。”劉振華說,這是他最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