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俞水娟,1982年出生,2007年進入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現為蘇州國際商事法庭庭長。撰寫的案例獲第八屆“金法槌”杯優秀案例一等獎,先后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榮獲江蘇省優秀女法官、江蘇最美法官、江蘇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弘揚英模精神

三十六樓,放眼全國大概都很少有位于如此高度的法庭。自從2020年11月底,蘇州國際商事法庭啟用以來,這個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全國首個在地方法院設立的國際商事法庭,就成為法律領域的新晉 “網紅打卡地”。

走進庭長俞水娟辦公室,視線首先被辦公桌上的 “站立神器”抓住了,那是一個架子,把顯示器和鍵盤架得高高地,便于站著使用電腦。

 “平時坐得太多了,看卷宗坐著,開庭坐著,寫判決書也坐著,” 俞水娟說,久而久之頸椎就不太好了,索性搞一個站立神器,站著辦公。在她帶動下,這股風已經在蘇州中院流行開來,很多人都在使用這個神器。

一個法官到底要坐多久?俞水娟記得自己2013年全年審結100多個案子,2014年增加到200多個,2015年300多個,再之后就每年維持在400多個,相當于平均每天審結超過1個案子。

正是這種不斷積累,不僅她所辦案件被江蘇高院發布為公司審判十大案例、金融權益保護典型案例;她還執筆撰寫調研報告、案例分析、司法建議70余萬字,為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打造優質營商環境作出了積極貢獻。

2021年1月4日,來自烏克蘭的一家企業申請人在視頻連線中,激動地對蘇州國際商事法庭的法官伸出大拇指點贊。

當天,該庭依法公開聽證審查兩起由烏克蘭企業提起的申請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糾紛案,并均依據《紐約公約》的規定,當庭裁定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

“這也是法庭成立以來,作出的首例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裁定。”在俞水娟看來,有了蘇州國際商事法庭,就有了一個更便利、更高效、更集中的司法服務窗口,可以為中外當事人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準的司法服務,為中外市場主體提供及時有效的司法救濟。

人們印象里,法官就是坐在高高的審判席上判案子,其實在日常的工作中,實地調查往往是必須的,這中間彎彎繞繞的各種知識,也會讓法官頭疼。

最讓俞水娟印象深刻的,是去安徽一個偏遠的鄉鎮企業調查。原告控訴,他給被告供應了板材,被告卻不付款;被告則說,原告供應的板材有裂縫,根本無法使用,雙方爭執不休。由于這種板材非常特殊,俞水娟在二審中根據卷宗和雙方陳述也無法確定誰是誰非,索性決定出差去現場看一看。

下雨天,都是泥地,路特別不好走。好在沒有白跑,實地勘察才發現,部分板材確實有裂縫甚至碎片,完全無法使用,但也有完好無損的產品。經過仔細清點,雙方達成協議,完好的板材由被告付款,破損板材則由原告拉回重新回爐生產。雙方化干戈為玉帛,不但不吵了,還表示以后要繼續合作。

在調查過程中需要了解的知識可不少,要努力讓自己做到學無止境。“我們做的是民商事審判,在案件審理中會碰到很多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俞水娟開玩笑說,“有時審完一個案件,可能對相關知識的認識比當事人都要了解得多。”

俞水娟寫過最長的判決書長達100多頁,以至于文印機都無法打印,她和書記員一起人工排版,再人工裝訂,花了整整一天時間。那是一個買賣合同糾紛,整整兩箱證據材料,俞水娟連續很多天加班,像會計一樣一筆一筆梳理賬目,直到晚上10點多終于按著酸痛的肩膀關掉電腦第二天再戰,走出大樓回頭一看,整座樓已經一片漆黑,一盞燈都不剩。埋頭苦戰的日子是辛苦的,但案子最終有了一個圓滿的結果。

“處理過這個案子以后再接受其他,再復雜都不害怕了。”她笑著說,就像爬過一座高山,看看其他山也就覺得一定能爬過去。

記者手記

逆行,為了夢想的職業

     “我女兒周末寫了一篇小作文,作文的名字是‘雙休日誰最忙?’女兒寫的是‘媽媽最忙,因為媽媽每個周末都要加班’。”有點心酸的故事,俞水娟笑著說,“現在會特意留出親子時間,陪伴孩子,送她上學,多跟她聊天。”

時間過得太快,是她最大的感受,“一下子就下班了,下班之后發現竟然還有很多事情。”

對于這樣的生活,俞水娟其實可以有別的選擇。

俞水娟畢業于江西財經大學,走出校園就在一家商業銀行找到了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但是學經濟法的她,心里一直都有一個法官夢。每當代表公司出庭時,看到坐在法庭中央的法官,總是不禁神往,那才是她夢想的職業。

為了這個夢想,她重新捧起法學書籍,最終以筆試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蘇州中院成為一名書記員,并踏踏實實一步步成為一名法官。其實,相對薪資優厚的金融行業,法官收入實在沒有什么優勢。所以,從司法領域跳槽到金融行業發展的人很多,從銀行轉型法官的卻很少,俞水娟在人群中像一個逆行者,但她卻從來沒有后悔過自己的選擇。

 “作為法官,我們只能無限地去還原事實的本來面目,讓法律事實接近客觀事實,但卻難以實現百分之百地還原,有時事實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就是殘缺的。”俞水娟說,“不過我堅信,只要不懈努力,每天都會離完美更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