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常熟法院審結一起委托理財合同糾紛案件。雙方當事人對于是自主理財還是委托理財爭執(zhí)不下。

2019年4月,朱某向嚴某介紹了一款境外平臺的理財產品,承諾利潤豐厚、進出金均安全自由。嚴某請朱某幫其注冊理財賬戶并先后向朱某轉賬7萬用于購買相應理財產品。后嚴某發(fā)現平臺無法解約和提現,多次找朱某交涉未果,遂訴至法院,要求朱某返還投資款。

法院經審理查明,2019年4月,被告朱某向原告嚴某介紹該款理財產品,于2019年5月幫原告在平臺注冊投資賬戶并投資了5000美元數字貨幣購買了相應理財產品。2019年8月,原告向被告轉賬人民幣3.5萬元后,被告朱某將已注冊的賬戶信息變更后交付原告嚴某,由原告自行操作入金、提取利潤、出金。2019年11月,原告嚴某感覺投資收益可觀,決定繼續(xù)認購配套理財產品,向被告轉賬人民幣3.5萬元,被告遂從自己在該平臺的投資賬戶向原告投資賬戶轉賬5000美元數字貨幣。2020年1月,該平臺的投資賬戶無法進行解約和提現。

法院審理認為,首先,雙方之間未簽訂書面的委托理財合同,也不存在口頭委托理財的意思表示,被告朱某僅是向原告嚴某介紹理財產品。其次,原告在平臺開立的投資賬戶由其自行操作、控制,是否進行投資或追加投資、購買何種理財產品均是由其自主決定。再次,原告在平臺投資期間,所得利潤收益也均由其自行享有,被告并未收取任何費用。故認定雙方之間不存在委托理財合同關系,原告基于委托理財合同關系要求被告返還投資款的請求不成立,法院不予支持。

法官提醒:

隨著經濟發(fā)展,市場上充斥著各種理財產品及花樣繁多的投資宣傳。尤其在豐厚利潤承諾的誘惑下,有些人盲目投資而未簽訂有效合同,一旦出現問題,則可能血本無歸,追悔莫及。在此提醒,理財有風險,合同簽訂要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