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熟法院審理了一起因房屋連環賣引發的合同糾紛案,出賣人在簽訂購房協議后反悔導致被訴賠償,且涉案房屋存在“前債未清”“權屬不明”的情況。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16年12月,徐靜與張燕簽訂購房協議,協議約定張燕將坐落于常熟某花園的一套房屋出售給徐靜,總價120萬,同時約定分兩期付清房款。徐靜在約定期限支付完第一期房款88萬元后,張燕表示不愿出售房屋。雙方多次交涉房屋買賣事宜未果,2019年11月,徐靜訴至法院要求解除雙方簽訂的房屋買賣協議,要求張燕返還購房款88萬元及利息,并賠償因無法履行合同造成的房屋評估價和合同價的差價63萬元(經評估2019年11月該套房屋的市場價為183萬)。

被告張燕辯稱,同意解除協議并返還購房款88萬,對于房屋評估價和合同價的差價63萬元不認可,因原告徐靜在購得該房后,于2017年2月又就該房屋與他人達成了買賣協議,總價款138萬元,如果其與原告之間能夠正常履行合同,原告可得利益應是18萬元。

經查明,原被告系朋友關系,與被告簽訂房屋買賣協議后,原告徐靜在2017年1月底前支付第一期房款共計88萬元。2017年2月,原告與案外人陳蓉、李美芬簽訂房屋買賣協議,將該套房屋以138萬元的價格出售給案外人,因該房屋無法辦理產權證,案外人陳蓉、李美芬將徐靜訴至法院要求解除協議,后經法院調解以徐靜退還定金、賠付違約金結案。另查明,該套房屋因開發商與他人案件糾紛,于2018年1月已被法院預查封。

法院經審理認為,原被告雙方簽訂房屋買賣協議并不違反法律相關規定,原被告應按合同約定履行各自義務。因涉案房屋已于2018年1月被法院預查封,該協議已無法履行,故原告支付的購房款88萬元,被告張燕應予以返還。關于原告主張的因被告無法履行合同所造成的經濟損失63萬元,因雙方在房屋交易中均存在過錯,酌定以原告已付購房款在升值部分的占比按照各半承擔原則。最終,法院判決原被告簽訂的房屋買賣協議解除,被告張燕返還原告徐靜購房款88萬元并支付相應利息,同時被告張燕賠償原告徐靜因無法履行合同所造成的經濟損失23萬元。(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法官提醒:房地產市場發展迅猛,房屋買賣糾紛也屢見不鮮。在此提醒廣大民眾,買賣房屋需謹慎,在看房及簽訂協議時,一定要先了解清楚房屋產權及持有人權屬情況,切實保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