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矯正套餐”營養失足少年
作者:宋華俊 賈 ? 發布時間:2011-10-31 瀏覽次數:1002
創新總是在不斷摸索中前行,經過幾年的實踐,蘇州兩級法院參與未成年犯社區矯正的工作開始嶄露頭角,探索推行的“矯正套餐”取得良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蘇州中院被評為國家級“優秀青少年維權崗”,榮獲“江蘇省少年法庭工作20周年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
本地矯正
讓外來未成年犯不脫管漏管
近年來,外來未成年人成為蘇州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人群,占比一直保持在85%以上。“大量外來未成年被告人因人戶分離,監護和監管的條件相對缺失,部分暫住地社區矯正機構又未將外來未成年犯納入幫教服務的對象范圍,事實上成為束縛法院對其適用非監禁刑的重要因素。”蘇州中級法院少年庭庭長陳綺介紹說。
為改變困境,實現涉罪外來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平等保護,蘇州中級法院逐步推動基層法院開展外來未成年犯本地社區矯正工作。經過努力,2011年上半年,未成年犯的非監禁刑適用率達到36.3%,較2008年提升了26.3個百分點。
這是一起普通的聚眾斗毆案。河北籍未成年被告人小劉自2008年以來與父母一直居住于蘇州市吳中區某街道。2009年10月的一天晚上,在他人的糾集下,小劉等人與另外一伙人進行斗毆,被吳中區法院以聚眾斗毆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兩年。
此時,如何安排小劉參加社區矯正成了難題。為此,吳中區法院積極與區司法局進行協調,最終確定由居住已滿六個月的街道司法所對小劉進行本地社區矯正。
2010年11月12日,司法局為小劉確定了社區矯正工作者、監督人及志愿者,小劉也欣然接受社區矯正并在《社區矯正志愿者監督、幫教協議書》等法律文件上簽名確認。
小劉成為吳中區首個外來未成年犯本地社區矯正的對象。“沒想到孩子可以留在我們身邊改錯,真的沒想到...”在辦理完相關手續后,小劉的父母已經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采訪中,吳中區法院院長鐘毅表示,當前很多孩子隨父母來蘇打工居住,涉案后如果送回戶籍所在地矯正,容易發生脫管、漏管現象,本地化矯正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心理輔導
助未成年犯重拾生活信心
今年夏天的一天,我們幾經輾轉終于見到了曾被判緩刑的小飛,他正在自己的汽車美容店里快樂地忙碌著,絲毫看不出與其他的青年創業者有何不同。殊不知,他曾是一名被判緩刑的少年犯,對社會有著很強的抵觸情緒。
“在家里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在社會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當時我已經接近絕望了。感謝法官的引導,幫我再次找回生活的信心。”小飛有些激動地說。
小飛自小家境貧窮,8歲父母離異,他先后兩次離家出走,靠撿拾破爛和吃別人剩飯為生,先后從重慶、武漢等地一路流浪到蘇州。多舛的命運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嚴重創傷,讓他對家庭和社會有著很深的仇恨心理。
“改造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改變他的觀念和思想,前提是要讓他對未來有希望。對失足的孩子來說,法院在訴訟過程中引入適當的心理輔導非常必要。”有著豐富的心理學教學經驗的李士江老師應邀參與了本案的訴訟活動。
庭審中,李老師對小飛進行了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幫助分析其行為給家庭、他人及自己所造成的傷害。庭后,小飛與多年未見的父親相擁而泣。隨后小飛主動向被害人張阿姨賠禮道歉,獲得對方諒解。
2009年2月,小飛因犯盜竊罪被蘇州市滄浪區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十個月,緩刑一年。緩刑考驗期內,小飛被安排在一家幫教基地從事汽車清洗工作。六個月后,在父親與受害人張阿姨的支持下,小飛經營起一家屬于自己的汽車美容店。
2007年以來,蘇州中院致力于推進恢復性司法程序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適用,并與心理干預機制有效結合。截至目前,蘇州全市法院通過恢復性司法程序已經審理了100余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無一名被告人重新犯罪,被告人、被害人及接納社區均反響良好。
蘇州中級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張曉東認為,在少年審判司法實踐中,逐步將審理階段的心理疏導和社區矯正過程中的心理矯正結合起來,對于防止未成年犯再次走上犯罪道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家長學校
教失足少年父母學會跟孩子溝通
5月6日,曾因盜竊被判緩刑的小王和父母一起來到了蘇州市金閶區法院少年庭,專門向法官們表示感謝,小王目前在一家配件廠上班,已經可以用勞動收入來養活自己了。看著小王能夠自食其力,法官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教育孩子上,我們很矛盾,感覺打也不是,寵也不是,最終讓孩子誤入歧途。”說起孩子的培養,小王的母親顯得很是愧疚。“幸虧法院的家長學校,讓我們學會了如何跟孩子溝通。”
金閶區法院對近年來的未成年人犯罪情況統計分析后發現,家庭監管的缺失和錯位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失足少年的家庭成長環境普遍較差,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缺陷”,其中“放任型”和“溺愛型”家庭占到85%以上。在孩子出事后,家長又感到無所適從,不清楚應該如何引導孩子重回正途,結果導致很多誤入歧途的未成年犯自暴自棄,甚至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2009年底,金閶區法院建立了蘇州首家“失足少年家長學校”,結合未成年犯罪的特點設立培訓課程,利用座談、講座、互動活動、多媒體演示等各種形式,開展家庭教育知識的宣傳,傳授家長如何進行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等科學教子的經驗。
“通過這個特殊的交流平臺與其他失足孩子的家長進行交流和比較,從一些已經回歸學校或者已經工作自食其力的失足少年那里受到了更深的觸動,也看到了自己孩子未來的希望。”參加過家長學校活動后,小王的母親感覺受益匪淺。
經過一年多的課程學習,小王順利地渡過了緩刑考驗期,出現了故事開頭的一幕。
截至目前,該院“失足少年家長學校”已成功舉辦8期,參加家長60余人。家長們紛紛表示,通過這一平臺,很好地實現了法官、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互動,特別是在自己和孩子之間架起了“連心橋”。
采訪中,全國優秀陪審員徐琳認為,失足少年家長學校幫助家長們走出了以往要么對孩子百依百順、要么棍棒伺候的教育模式,對于拉近家長與孩子的關系、做好家庭的矯正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在今年召開的全國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庭試點工作座談會上,作為會議確定的七家單位之一,蘇州中級法院曹忠明副院長代表該院做了經驗介紹,得到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蘇州等試點中院少年法庭在制度創新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績。”最高法院黨組副書記、張軍副院長在總結報告中也給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