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消融矛盾的大文章
作者:孫彩萍 發布時間:2015-02-05 瀏覽次數:2188
李書文,父母取其名,希望他長大后“知書達理、溫文爾雅”。1993年,李書文參加工作,2000年開始辦案,2005年,他辦案數突破100件,成為中院首個突破百件的辦案法官,2014年,他受理案件238件,以結案205件的數量再度突破記錄,成為該院僅有兩名辦案超200的法官之一。
“要辦好案,就需要心細、認真,為百姓的糾紛付出越多,離老百姓就越近”,這是李書文在多年處理家長里短糾紛的感受。市中院民四庭除了處理全市法院14家基層人民法庭所有的上訴案件外,還負責全市法院民事條口婚姻家庭糾紛的上訴案件。案件瑣碎、矛盾尖銳、調解難度更大,往往需要他付出更多精力,做大量的思想工作。正是在消融矛盾化解這些小案件的過程中,讓他贏得了百姓的信任,也維護了法律在百姓眼中的尊嚴。
維持:七旬老人也有“誤工費”
77歲的丹陽人許老漢本可以拿著退休金在家頤養天年,但因為有個智障兒子,身體硬朗的他在家閑不住,總想多為家里增加點收入。2012年12月,許老漢騎電動車去村里的紙箱廠上班,結果在路上遭遇車禍,被韋某駕駛的轎車撞傷,導致多處骨折,不得不住院手術。事故發生后,丹陽警方認為韋某負有全部責任。雙方就賠償一事協商未果,去年3月,許老漢一紙訴狀,將韋某和保險公司一起訴至丹陽法院,要求被告賠償包括醫療費、誤工費用在內的各項損失。一審法院審理后判決保險公司給付賠償款8萬余元。
古稀之年的老人哪里會有誤工費?保險公司不服提出上訴。李書文接手案件后,他深入實地核查每一份證據,了解到許老漢雖然年事已高,但是他所在紙箱廠早在2000年就是他與人合搞的,他每天都去做紙箱。李書文還調取了三年來紙箱的生產狀況,發現產品的銷售也有相對固定的廠家,許老漢是有穩定的收入的。
“不能機械理解誤工與在職、退休的關系。”李書文認為,“誤工中的”工“,應理解為社會勞動,包括在職人員的正常工作和退休人員退休后的有償服務。退休人員受傷后,造成退休工資之外的其他勞動收入減少,屬于”因誤工減少的收入“,負賠償義務的責任人理應賠償。保險公司沒無證據證實,許老漢被法律禁止從事勞動,最終,他判決駁回保險公司上訴,許老漢因受傷導致誤工期420天得到了應有的賠償。
民生為重,讓百姓通過個案感受司法的溫度,在辦理每一起上訴案件過程中,李書文都時刻提醒自己。
改判: 83歲老人贍養有著落
“家事糾紛不像其他案件可以按標準量化情節,有更多的人情,處理不好,案結了,情沒了、事未了。”李書文辦理的大量離婚、贍養等案件,每一起他都用心在消弭親情糾紛矛盾。
老話說,養兒防老,但對家住大港的83歲的趙老太來說,養兒不一定能防老。她的三兒一女在村調解委員會見證下,對老人贍養問題達成了協議:老人由女兒贍養,2萬存款作為補償費,7萬元拆遷款作為老人生老病死的一切費用,三個兒子有義務看望母親,經濟上不負擔。四個子女均在協議上簽名、捺印??此?ldquo;公平”的協議也給老人心理帶來了陰影,兒子平時幾乎不照面。女兒在獨自照料母親的同時,也心生怨言。去年9月,老人將四子女一起告上法庭,要求子女盡贍養義務。一審法院以四子女在調解組織的主持下達成的調解協議合法有效,且老人有生活來源且可以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為由,駁回了老人的訴訟請求。老人不服提出上訴。
李書文受理案件后,經過開庭審理后,認為年過八旬的老人已經喪失勞動能力,不具備生活自理能力,沒有固定收入,經濟來源拮據,而贍養所需實際費用較高,單獨依靠女兒承擔是不公平的,四子女達成的協議,并不影響老人另行要求四子女履行贍養義務,判決四子女每人每月各承擔400元贍養費,醫療費用憑票據由共同承擔。
在審理這類家事案件時,李書文并不是簡單地“以判了事”,更是注重和案件當事人說法講理,努力讓每宗家庭糾紛案都能案結事了,并注重權衡各種利弊,全力保障家事案件中當事人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
調解:“植物人”的生活有保障
作為辦案能手,李書文除去休息日,幾乎每天都在同時處理著幾起案件,時間非常緊。
“寫一份判決書也許只要個把小時就完成,但調解工作卻費時費力,甚至一星期、一個月,但只要有化解雙方矛盾的機會,我就不怕麻煩去做雙方當事人的思想工作,盡量達成一致意見,這樣的辦案結果我更心安。”李書文說道。
去年三月,他接手一起案件,原告丹陽某機械公司與被告丹陽某物資公司、下屬包裝廠原系相鄰關系。2008年,物資公司、包裝廠法定代表人江某不幸患上小腦萎縮,且病情嚴重,進入植物人狀態。妻子無奈和機械公訴簽訂了資產轉讓合同,約定以130萬購買被告名下的土地使用權和地上房屋設施,并收取了39萬元的首付款。由于被告方遲遲不交付過戶手續,原告訴上法院。一審法院經審理后判決被告方履行合同,交付土地使用權、房屋設施,并協助過戶,依法承擔違約金。原告給付剩余的轉讓款91萬元。
被告不服提出上訴,李書文到現場查勘后,了解到被告廠房即將面臨道路的拆遷改造,被告認為賣了房后,“植物人”生活缺乏保障。他耐心做通原告方工作,讓他們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適當照顧“植物人”的權益。在他多次調解下,雙方達成協議,原告方同意原來廠房的四間門面房以及土地折價30萬,由被告收回,原告給予翻建提供便利。江先生的生活有了保障,他的家人再三向李法官表示感謝。
在李書文看來,法官好比“社會醫生”,不僅僅是判斷法律上的是非曲直,還要幫當事人解開心結,讓雙方信服。農村走出的他牢記著父親的叮囑,“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將法庭坐堂問案與田間地頭走訪、走村入戶調查作為一種工作常態,李書文在解民憂、化紛爭的審判實踐中,書寫著公正司法、為民司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