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山 司法之手精心修補破碎親情
作者:趙正輝 劉家強 發布時間:2011-07-11 瀏覽次數:973
近年來,因拆遷、遺產繼承、股權分割等原因導致父子恩斷義絕,兄弟割袍斷義,夫妻反目成仇的事件不斷增加,涉親情案件隨之產生。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人民法院針對涉親情案件的新動態,把老百姓的鬧心事放在自己心上,組織力量,集中調研,分析原因,區分類別,制定對策,以司法之手一針一線修補破碎的親情,使一個又一個家庭恢復了溫馨與和諧,在處理涉親情案件中起到了良好效果。
□德化教育
以儒家思想的自律 與法律規范的他律,啟發當事人理性回歸
周友和夏芬是夫妻,兩人共同開辦了一家機械公司,夏芬擁有60%的股份,擔任公司的監事,周友擁有40%的股份,擔任公司的執行董事。2010年,根據當地的規劃,公司所在地將會被征收。周友想利用這次拆遷機會把公司搬回蘇北老家重新創業。夏芬卻想錢已經賺得不少了,年紀也都不小了,不如留著錢,好好過下半輩。二人有了嚴重分歧。
夏芬提議召開了臨時股東會,會議免去周友執行董事的職務,選舉夏芬為公司執行董事,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此后,夏芬又向法院起訴,要求法院確認股東會決議合法有效,并責令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變更為自己。
通過了解,主審法官察覺到周、夏二人有著較深的感情,矛盾的產生主要是由于二人缺乏溝通,并非不可調和。加之雙方家人對此事的態度也不理智,加劇了矛盾的激化。對此,主審法官在開庭前從夫妻感情、對子女的影響、家庭責任、法律規定等方面對周、夏二人進行德化教育。
“夫婦者,何謂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婦者,服也,以禮屈服”;“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白虎通·三綱六紀》)。面對當事人,法官講述了這些儒家關于夫婦關系的至理名言,同時也對二人的親友對此事的不理智進行了委婉的批評。
最后,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二人也表示經過此事,雙方明白了親情的重要性,以后遇到事情會多溝通,共同面對。
無獨有偶,錫山法院今年5月審理了一起家庭析產糾紛,糾紛緣由同樣是由于缺乏溝通與了解造成的兄弟之間的誤會。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大學》)。法官還說:“你們家兄弟姐妹多,父母把你們拉扯大不容易,你要體諒他們的苦心。所以,希望你能夠好好想想,寬容一點,大度一點,和氣地把這件事解決了。”
這是一件普通的家庭析產糾紛,但在近年來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卻是十分常見的。老袁是家中的長子,當年出錢翻修了老宅,現在根據當地的規劃,老宅要被拆遷,為了明確房屋的所有權,他將父母和5個兄弟姐妹都告上了法庭。
面對這種情況,主審法官任笑均想,只有做通原告的思想工作,這個糾紛才能徹底地解決,于是就有了上面庭前德化教育的一幕。果然,經過幾次的說服教育化解了紛爭。
庭前德化教育,是錫山法院近年來的一項工作創新。法院集中力量對一線審判人員統一培訓,在處理涉親情案件時,要求承辦人員根據案件的主要矛盾的類型,在開庭審理前后擇機對當事人進行德化教育,通過傳統道德倫理的教育去感化當事人、緩和矛盾,促成當事人的和解或悔改。
2008年以來,錫山法院共對2578件案件進行庭前德化教育,受教育人數達5000余人次,成功調解案件1753件,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心理疏導
以情感慰藉和 循循善誘彌合傷痕,使過激心理得以矯正
何奶奶今年已經90歲了,兩間老房子是何奶奶家的祖屋。小女兒早年遠嫁廣東,異鄉生活的艱辛一直是何奶奶心頭的牽掛。何奶奶一直想把這兩間祖屋留給小女兒,好讓她以后想回家的時候有個地方住。但是,這個想法遭到了兩個兒子的強烈反對。
大兒子說:“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哪有把祖屋留給女兒的道理?”二兒子也說:“你要是一定要把房子給她的話,那也行。不過,既然她拿了房子,她就該伺候你養老送終。我們什么也沒拿,以后你要是有什么事,你也別找我們了。”
聽了這話,何奶奶氣血攻心,當場暈倒在地上。數日后,把幾個兒女一起告上了法庭,要求他們履行自己的贍養義務。主審法官過元申體會到,當事人心理偏激,在依法劃分權利義務的同時,必須進行心理疏導,緩和當事人之間的矛盾。
學過心理咨詢的過元申認識到,大腦皮層及皮層下中樞的興奮度常迅速地增強或減弱,從而形成情緒的波動不安,出現偏激認識和沖動行為。為此,必須引導當事人全面、靈活、完整地評價事物,冷靜、客觀地看待問題。
庭后,過元申親自將何奶奶送回了家。在家里,過元申坐在何奶奶身邊說:“您現在最大的愿望一定是兒孫和睦,而作為子女,您能身體健康其實也是他們最大的心愿。父母對自己的子女總是最能包容的,我們也知道您不是真的想打官司,現在他們既然都承認了自己的糊涂,說明他們都是有孝心的。您就不要再生氣了。”“也是,嗯,不生氣了。”
通過心理疏導,過元申解開了何奶奶心中的疙瘩,消除了她和兒子之間的芥蒂。
心理疏導是近年來錫山法院在處理涉親情案件的一個常態化工作機制。針對在涉親情案件中老人、婦女和未成年人等弱勢群體容易受到心靈創傷的特點,法院要求審判人員在調判案件的同時對相關當事人進行心理疏導,盡量撫慰他們的心理,使受到傷害的親情得以彌補和恢復。
為此,錫山法院聘請學校、醫院等科研醫療機構的教授與專家利用業余時間對審判人員進行心理輔導培訓,截至2011年6月,共組織培訓7次,培訓人員達1500余人次;一名法官獲得心理咨詢師資格,并到心理咨詢培訓機構參與模擬訓練、定向培訓及互動輔導35次。
□社會評價
以組織社會輿論力 推正氣,抵制不良風氣的滋長
王東、王清與王良系堂兄弟關系,3人相鄰而居,一直相安無事,可是最近老哥幾個卻因為幾塊磚而鬧得不可開交,王東、王清還把王良給告上了法庭。
庭審中,王東稱:“王良屋前有一塊場地是我和王清家外出的必經之路,已有20年的歷史了。今年1月,王良在場地上堆放一些磚塊,阻斷了我和王清兩家人出行的通道。我們曾多次找王良協商,要求他把磚塊搬走,可他就是不搬。爭吵中,還動手打人。后來,他又用毛竹扎成圍欄,完全阻斷了兩家通行的道路”。
王東、王清向法院起訴,要求王良排除妨礙,保持通道通行,并賠償醫藥費。對此,王良說:“我們家的房子和他們家根本就不是在一排,他們從哪過都行,憑什么非要從我家門口過不可?那塊場地是我家的,我有權處置。放磚、扎圍欄都是我的權利。”雙方在法庭上,你一言我一語,誰也不肯相讓,火藥味越來越濃。
幾十年的兄弟可能反目成仇,主審法官錢丹俊宣布休庭,準備對整個案情充分了解后再行處理。
庭后,錢丹俊來到了王家兄弟居住的村子,找到了當地的司法協理員老李。在老李的協助下,王家兄弟周圍的鄰居們通過無記名調查問卷的形式向鄉親們了解了王家兄弟的矛盾和道路通行的現實情況。最后,錢丹俊又到現場拍攝了照片并通知了雙方當事人第二天到法院。
第二天,王東、王清和王良3兄弟到了法院,錢丹俊宣讀了前日法庭所作的調查筆錄,公布了問卷統計結果:法庭一共發出調查問卷18份,有效回收18份。其中13人認為王良屋前的場地是王東和王清家出門的必經之路,應當保證通行無障礙。最后,法庭又出示了現場照片。
“首先請你們兄弟幾個聽聽村民是怎么評價這件事的。”錢丹俊接著說,“你們是兄弟,古人說,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幾十年和和睦睦地都過來了,年老了反而為一些小事傷了感情,值得嗎?”
聽了村民對每個人的是非客觀評價,以及法官的以理說法,王東、王清也表示自己有些沖動了。錢丹俊又說:“這本來不是什么大事,幾十年的兄弟親情卻因為這受到了傷害,我希望你們能夠都讓一步,協商解決此事。”最終雙方在法院的主持下達成了和解協議。
所謂社會評價引入制度,即通過建立民意調查員、司法協理員、庭所共建等制度,將案件當事人住所地、案件發生地或了解案情的相關組織或者個人的陳述性評價或者針對一些礙于各種原因不愿直接作證的人,采取事先將需要了解的情況制作成無記名調查問卷而獲得的統計性評價等社會評價引入案件的審理,為審判人員處理案件提供依據和參考。
社會評價引入制度為審判人員及時、有效地掌握案情提供了有力的幫助。在一些婚姻家庭類案件中,如家庭暴力、離婚等糾紛中,作為外人的司法審判人員很難通過當事人提供的有限證據全面具體地掌握案件的真實情況,通過對當事人家庭成員、親友、鄰居等與當事人有密切關系的人的調查,將他們的評價引入案件的審理,對審判人員準確把握矛盾焦點有著極為明顯的效果,也為審判人員緩和矛盾、調解糾紛,促進當事人和解提供了有利的證據。
自2010年該機制運行以來,錫山法院共向200余位基層干群、司法協理員等了解案件680起,聽取并采納社會評價612份,采納率達90%,為有效解決親情矛盾提供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