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產值超百億、被稱為高端制造業楷模的揚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2016年后陷入資金鏈斷裂困境,負債高達45億元,一度面臨破產清算。央企的“垂青”,對其進行重組,令其涅重生,這一經典事件后來成為了國內造船業界津津樂道的話題。

3月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揚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簡稱“大洋船廠”)破產重整案”,入選了2018年度江蘇法院企業破產十大典型案例。

公開資料顯示,大洋船廠成立于2003年10月,是重組原江揚船廠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注冊資本5280萬美元。其交付的船舶以中型散貨船為主,輔以集裝箱船、海工船和液貨船等。

至2010年,大洋船廠產值超過100億元,是揚州市的第二家“百億”企業,業界人士也一度將其視為高端制造業的楷模。

不成想,2015年,形勢急轉直下。受船舶市場持續低迷以及公司融資困難、資金緊張等多重因素影響,大洋造船陷入無法支付員工工資、賠償金的境地。

根據江蘇省高院披露的信息,2017年7月,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大洋船廠破產清算案件。同年12月,依法轉入重整程序。其時,大洋造船因缺乏流動資金而全面停產,但部分在建船舶尚需續建,企業若長期不恢復經營,將導致技術工人流失,造船資產效用降低。

鑒于此,揚州廣陵法院指導管理人運用租賃經營方式恢復生產,將大洋造船所有機器設備及技術團隊整體租賃給當地同行企業,如期完成代建和續建船舶訂單工程,為重整創造基礎條件。

經清理,大洋造船資產價值18.86億元,負債45.55億元,已嚴重資不抵債。因大洋造船體量大、重整投資金額高、投資人招募困難,廣陵法院爭取黨委領導、政府支持,借力“府院協調聯動機制”推動投資人招募,最終引入央企國機集團下屬企業作為投資人。

重整投資人通過“受讓股權+提供借款”方式,提供22.86億資金清償企業債務,最終,職工債權、稅收債權、其他優先債權及小額債權全額清償,同時企業戰略支點轉向中型批量船舶及高端海工產品。

江蘇省高院的相關材料顯示,后來,重整計劃表決通過,2018年8月,廣陵法院裁定批準大洋造船重整計劃。執行過程中,大洋造船辦理了股權變更,恢復生產經營,重塑企業信譽。

根據揚州當地媒體《揚州晚報》披露的消息,重整后的大洋船廠的股東,變更為江蘇美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江蘇蘇美達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和揚州市運和新城建設有限公司。前兩者是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央企)的下屬企業,后者是揚州市廣陵區的國有企業。大洋船廠也隨之更名為新大洋造船有限公司。

據江蘇省高院披露,截至2018年底,大洋船廠在崗職工4000余人,新增船舶訂單25條,工作計劃已安排至2020年,預計年均產值達20億元。

江蘇省高院表示,該案是“破產不停產”典型案例。其意義在于,法院在識別企業重整價值基礎上,創新引入租賃經營方式恢復生產,保留技術骨干,穩定生產隊伍,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增強了債權人和意向投資人的重整信心,為挽救生產型企業提供新思路。

與此同時,法院積極爭取黨委領導、政府支持,協調多部門共同參與,從職工矛盾化解到債權人會議召集,從招商平臺共享到投資人招募,從爭取債權人支持到股權強制變更,“府院協調聯動機制”作用在各環節得到有效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