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區法院提供社會公共產品
作者:覃華煒 發布時間:2011-04-13 瀏覽次數:1045
我國從“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歷經啟蒙式的掃盲運動到法制宣傳、到教育文化品位的全面提升。這其中,各級人民法院司法宣傳工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人民法院近年來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借勢而為,將司法宣傳工作與區情特色有機結合起來,為社會提供適銷對路的司法宣傳產品。
辦好每一案件 成為社會公共的產品
在蘇州工業園區法院,流行著這樣一道“加減法”,院長石水根向記者介紹說:“舉案說法是法院進行法制宣傳的重頭戲,如果是辦案法官進行,只要在辦案之外增加10%的精力,就能獲得100%的效果。而不是辦案法官另外設一個人,投入100%的精力,效果卻要減少10%。”
園區法院曾審理了一起特殊的涉外離婚案件。其特別之處在于,案件審理的全過程是通過目前全球通用的MSN視頻軟件,采用視頻直播的方式使遠在澳大利亞的被告通過網絡視頻實時傳播,直接參與了整個庭審過程。采用這樣的庭審方式,在江蘇省尚屬首次。
那天,在取得視頻信號后,被告遠在澳大利亞的圖像就通過投影儀顯示在被告席背后的大屏幕上,庭審現場的畫面通過五個不同角度的攝像頭傳輸到了被告家中的電腦屏幕上。庭審開始后,主審法官分別向原、被告雙方進行了身份確認,隨后的法庭陳述、舉證、質證和法庭辯論都如往常的程序進行。在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和法庭陳述階段,主審法官均通過直播視頻詢問被告的意見,并與在現場的被告代理人進行確認。在整個庭審直播過程中,法庭在與原告單獨進行調解工作和進行庭審合議中兩次暫停了視頻語音的網絡連接,確保庭審嚴格按照程序進行,此時被告只可以通過視頻看到整個法庭的全景,兩個多小時后庭審網絡直播順利結束。這一典型案例通過媒體廣為宣傳,成為佳話。
園區有一塊空地,幾個外地民工在上面種了80多畝麥子。去年4月,他們突然發現,一片麥子被推掉了20多畝。為了獲得賠償,他們來到園區法院,請求立案,否則,他們將采取報復行動,破壞開發商的設施。法官說,這種事情是不能起訴的,首先他們不占理。因為他們對這一片土地沒有使用權。同時,法院與開發商聯系,主持雙方進行協商。雙方坐下來一談,開發商也意識到自己讓土地閑置疏于管理的過失。于是,答應等待對方收割小麥。等麥子全部收割了,再進行奠基。這件事情,也使得這幾個河南務工人員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今后不再這么莽撞做事了,而是要遵守法律規定。
整合社會力量 成為法制宣傳的援軍
近日,園區法院“法官志愿團”深入園區唯亭鎮青劍湖社區,對社會矛盾糾紛和不穩定因素開展排查調處,并與幾名人民調解員開展座談,通過調解技巧的培訓、交流,加強法律業務指導,提高“老娘舅”們矛盾糾紛化解能力。
青劍湖社區是一塊新城區,幾年前還是一片農村,隨著中國與新加坡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區的迅猛發展,農民的身份變成了市民,但是法律意識還跟不上,經常發生一些拆遷房分配、贍養糾紛、離婚糾紛、物業服務糾紛等類訴訟。為了把這幾類的案件壓下來,法官決定通過舉案說法的形式,把一些案件問題在居民中講講透。于是,遇到一些當地糾紛,法官就直接到社區開庭,歡迎居民前來旁聽。青劍湖社區黨委書記顧釗根說:“其實,現在法律信息資源我們并不缺,我們也能講幾句法條,但是,老百姓總覺得我們在紙上談兵,你們來了,把問題就談得很透徹,而且能夠活學活用,就是看中你們的權威。”
法官三天兩頭進入社區,就是為了跟小區居民“嘮家常”。在社區會議室,一到法官“嘮家常”的時候,就涌進很多居民,端著茶杯,興致勃勃地聽著,并相互討論。民一庭庭長陳建峰告訴記者,這樣特殊的社區法制課連續上了2年多,該社區的矛盾糾紛大幅下降。除了主動下基層送法,法官還指導、帶動了一批人民調解員,潛移默化,用現代法制觀念引領他們提升法制宣傳和調解處理矛盾糾紛的能力。
園區法院開展“和諧共建”活動以來,先后與轄區婁葑鎮、湖西社區、高浜社區結成結對共建單位,在園區五個社區、鄉鎮設立了調處中心和巡回審判點,并以園區居民生活聯系最緊密的7個鄰里中心為聯系點,建立健全矛盾糾紛化解機制,開展巡回辦案,將和諧共建活動推進社區鄉鎮,推向普通大眾。針對園區居民生活出行特點,法院采取案例講座、法律咨詢、法制展板、模擬庭審等方式開展不同形式的法制宣傳活動;針對社區、鄉鎮群眾比較關注的房屋租賃、拆遷、繼承、居住權、相鄰權、婚姻、贍養、人身損害賠償等問題,進行專題培訓,提高法制宣傳的實效。
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發展,蘇州工業園區法院聯手園區有關部門,立足預防,提供警示,連續在一些街道和企業舉行了“維護知識產權,防范企業法律風險”系列活動,從侵犯知識產權、合同糾紛、職務犯罪、商業賄賂等方面介紹了企業在日常經營中容易忽視的一些法律風險問題,讓企業管理者和員工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到企業防范法律風險的知識,提高法律風險防范意識。
提供司法建議 成為企業保健的良藥
為保障園區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率先實現轉型升級,園區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延伸司法服務手段,不斷拓寬工作思路,為各類企業轉型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司法保障和服務。該院通過對涉企案件的審理,建立宏觀經濟形勢案件定期分析通報制度,加強對大案要案的跟蹤管理、分析調研,對影響企業發展的普遍性問題、企業管理薄弱環節、法律認識誤區等編發司法建議,幫助企業堵塞管理漏洞。
對轄區重大工程項目、招商引資項目和政府輔助資金投放實行主動服務,為園區政府部門、建設部門、招商部門把好訴訟風險關、法律服務關和司法保障關。法院領導親自帶隊走訪調研園區企業,組織企業代表開展座談交流,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法律保障所需。在走訪過程中,向企業發放《能動司法聯系手冊》和《企業防范經營法律風險的六十項提示》,就企業合同簽訂、企業管理,勞動用工、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進行深入宣講。
2010年4月,交通銀行等5家銀行組成的銀團,向寶時得機械(中國)有限公司發放了園區首筆知識產權質押貸款4000萬元,創下國內專利權質押貸款單筆金額的最高紀錄。在公司上下還在為這筆貸款資金的注入而歡欣鼓舞的時候,園區法院的法官便主動走進了寶時得公司。法官深入了解企業進行知識產權質押的動機、進程和效果,和寶時得公司高管開展深入交流、共同探討此類融資方式對司法實踐的影響,并以此作為實踐案例,幫助企業在盤活資金,擴大生產的同時避免訴訟風險。法院此舉將司法服務延伸到企業所需的每一個角落,受到企業的廣泛好評。
該院把司法建議作為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有力抓手,大力加強和規范司法建議工作,重視司法建議的質量,堅持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主動服務與溝通交流并重,將發建議與聽反饋、做回訪相結合,確保司法建議的建設性和有效性。去年以來,該院向相關行政部門、企事業單位發出各類司法建議、調研報告20件,受到了被建議單位的普遍重視。
法制宣傳 讓群眾更感司法的溫馨
“開展法制宣傳,將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知識、法治精神、法律思維方式向社會各階層群體進行普及是人民法院促進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采訪中,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人民法院院長石水根與記者談到,司法越貼近民眾,人民就越信任司法。該院以“和諧共建”活動為載體,通過一系列的法制宣傳所帶來的新氣息,讓人民群眾更感受到了陽光司法和訴訟服務帶來的溫暖。
在去年“兩會”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指出,人民法院要把化解矛盾、案結事了、促進和諧作為審判工作目標。蘇州工業園區法院開展“和諧共建”活動以來,緊緊圍繞三項重點工作要求,積極探索司法方式的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為建設法治園區、和諧園區創建了新的平臺。
石水根對此有很深的體會,接著向記者講述的一起案件,他認為很有典型效應:家住園區湖西的沈阿姨,平時只在電視劇里看見過法院開庭,一直想著什么時候能親自感受一下。而這次,沈阿姨不僅在自己家門口親自體驗一回法院開庭,還學到了不少法律新知識。有一次,沈阿姨家所在小區的一鄰居家中失竊,被盜業主認為小區監控設施損壞而沒有記錄下案發經過,應當承擔責任,遂將小區物業公司訴至蘇州工業園區法院。這起普通的民事糾紛案件,因法院將整個庭審“搬”到社區進行,而引起小區居民的強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