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法官的良知碎片
作者:張俊 發布時間:2014-12-17 瀏覽次數:2607
初識此書,是在培訓時某位同窗的書桌旁偶然瞥見,亦未留心詳讀。年華流轉,從事法官工作后,記憶里荒蕪已久的黯淡信念繾綣成結,那曾經珍藏的心結也被瑣屑的事由寸寸分解,片片凋落。莫名的,腦海中又浮出此書的輪廓,回首細細品閱,踏過一頁頁指尖的墨香,靈魂竟似陣陣拷問與覺醒,貧乏困頓間恍有望梅解渴之感。
這是一本安靜的書,臺灣女作家凌茜的一部作品。所述的一切終也不過是凌茜在生活點點滴滴之余的心靈感悟和內心留白,文字清澈而明凈、優雅而細膩。書名亦源自佛家《華嚴經》箴言,意思是不要忘記最初時人的本心,即人之初與生俱來的善良、寬容與博愛。在今天,和書寫歷史一樣困難的,是怎樣書寫平常。路,一直都在腳下,夢,永遠會在前方,滾滾紅塵,是選擇讓時間在喧囂中稍縱即逝,還是在思考中沉淀過往,書中答案不言而喻。
掩卷沉思,人生若只如初見,孤舟一系故園心。我在默默尋找法官群體的精神脊梁和集體人格,希冀在中華文化千年庭院的一隅尋覓一處棲息之所安放司法良知,積蓄起我們內心那最深沉的力量。立身一敗,萬事瓦裂,曾幾何時,我們也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抱負;我們守護規則,懲惡揚善,發揮裁判權在社會結構中的衡平作用,讓國家回到法治的軌道欣欣向榮;我們不急功近利,不浮夸輕薄,寵辱不驚,坦蕩從容。法官是萬眾艷羨和尊崇的神圣職業,法官夢是如此的五彩斑斕,令人向往。
少年如風折枝去
“在這個時代,初心常常被我們遺忘,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
有人說,活到三十歲,然后死去。然而我們只有在青春輕狂時才敢妄談夢想,不讓它因歲月的沖刷而斑駁失色,靜靜的等到時機到來的那一刻,帶上目標出發,一如當初青澀的少年。
法乃公器,持公器者當定心致公而不懼。多少滄桑付流水,常念家國在心懷,“振興中華”、“天下為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樸素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娓娓道來。得其大者可兼其小,我們不僅耕耘于法律書齋,還當投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吾輩法律人之使命和責任。我們應以主人翁姿態立足司法,心系天下,有所作為。唯有此,“小家”的寧馨祥和與“大國”的風平浪靜才真正聲氣相聞,“我們的傳奇”才可能和國家民族進步相得益彰。中國歷史上曾有過聞名輝煌的“中華法系”,而今隨著個人微小的生命細節浸潤于整個時代的光明篇章,從歷史苦難中重新崛起的我們這一代法官自當秉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進而矢志追求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成為指引中國巨輪的燈塔。
千山獨行執念間
“經?;仡^望一下自己的來路,回憶起當初為什么啟程;經常讓自己回到起點,給自己鼓足從頭開始的勇氣;經常純凈自己的內心,給自己一雙澄澈的眼睛。”
古人言之:生無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一個值得稱道的年代,信仰可以孤零零地支撐起希望。我們,就是忠誠不渝、心智純正,信仰刻畫在我們身上,爆發出由表及里、融入血脈之中的不竭力量。
法者,治之端也,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法治之路依然漫長,只有信仰法治,法律才不會退化為僵死的教條,國家的治理者與民眾才會受到平等的約束。讓全民信仰法治,重心固在立良法、行善政,而更在于公正司法。正如盧梭所言,“規章只不過是穹隆頂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誕生的風尚才最后構成那個穹隆頂上的不可動搖的拱心石”。法官被譽為“社會良心”,法官興則法治興,奉法者強則國強。我們,當帶頭信仰法治,必經大孤獨,誠于中而形于外,在浮躁虛華的社會風氣中保持品性的波瀾不驚。如哲學家康德所言:“天上有星辰燦爛,內心有良心照耀”。大道至簡,當面臨紛繁復雜的困難和誘惑時,作為社會秩序的守望者、維護者和感召者,正義必須成為我們與生俱來的免疫基因,內化為我們的精神航標和行為底線,從而為我們的國家法度進行規范和指引。
朝夕臥聽疾苦聲
“因為忘記了初心,我們已經不知道為什么來,要到哪里去,因為忘記了初心,我們走得十分茫然。”
羅爾斯的那句警示時刻在我們耳邊回響:“假如正義蕩然無存,人類在這世界上生存又有什么價值?”我們就是會說話的法律,唯有我們的人格,方是正義的最終保障。沒有開始抵抗歲月的侵蝕,我們志得意滿、情之篤定,一旦風雨兼程,初衷的遺落和不堅,甚至淪為交易籌碼,逐漸變的越來越麻木,自私、意亂迷途。
誰是法官的法官?法官實施法律的過程具有天然的公益性,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只有熱愛人的人才可以審判人,只有為人民做牛馬的人,人民才會把他抬舉。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里,我們輕者斷人毀譽,重者判人生死,更當有所修為,兼具矯正社會惡疾和喚醒民眾的職責和擔當。知識分子的我們低調、君子、充滿溫情,常念民之冷暖,依然誦念法徽下的錚錚誓言,依然堅守著自己的陣地,依然滿含深情地關注最底層人物、關注社會、關注人性。若人生如花,淡者香。現實激蕩,在我們的人生天平上愛與恨從來不過是一肩挑,只為了道義永恒。我們把無語法律背后的愛和關懷透出來,讓老百姓在體驗法律硬度的同時,也感受到司法的真誠與溫度以及對平凡的敬畏。
“每個人,都有放下與離開的權利。假如當初我不隨意放棄……”
回到原點,以法律之名,輕捻時光,來年山高水長,愿法治田野匆匆跋涉的我們,永葆一顆梨花似雪的初心,不負當年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