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既是國家審判機關,也是群眾工作部門;人民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眾工作者。”泗陽法院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切實解決好群眾的訴訟利益問題,建立健全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機制,著力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創造了用群眾工作統攬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的品牌。

  擔當推動共建“先行軍”

  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不僅是政法機關“三項重點工作”之一,也是人民群眾對政法工作的期盼。面對這樣的時代背景與形勢,泗陽法院沒有被動地等待,而是主動承擔起“探路者”、“協調者”的角色。

  對于這一步,泗陽法院院長肖文有著更深的思考:“我們推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既是為大局服務,為群眾服務,也優化了法院的外部形象,有效解決‘案多人少’難題,可謂一舉多得。”在這一思路指引下,泗陽法院積極將和諧共建工作思路向黨委、政府領導匯報,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報送縣綜治辦,縣綜治辦以《關于在全縣建立矛盾糾紛排查、預警、化解機制》的司法建議為基礎向全縣印發了《關于建立全縣大調解機制的意見》,首次以制度的形式對全縣相關部門和單位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同時進一步將和諧共建機制推向基層鄉鎮和村居,不斷擴大和諧共建機制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依托新袁法庭,與新袁鎮和該鎮河埝村等基層組織廣泛建立了鎮、村“綜治聯合工作站”,全面承擔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職能作用。

  宿遷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侍鵬在調研河埝村“綜治聯合工作站”后,對法院與基層單位合作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這一形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構筑早期預警“烽火臺”

  春節前,家住同一村的張家和趙家因為相鄰地界上的幾棵樹發生了爭議和沖突,雙方都暗中找“幫手”準備找對方“算賬”。可不曾想,很快鄉鎮的調解人員和村組干部就找到了雙方了解糾紛情況,并帶來了法院提供的關于林木權屬確定的《法律知識宣傳單》,上面關于林木權屬爭議的法律規定一應俱全。兩家人看在眼里,明在心里,在調解人員的勸導下,最終就林木歸屬達成了一致意見。兩家人都有點奇怪:這雙方矛盾才剛開始,“上面的人”咋這么快就知道了呢?

  基層群眾矛盾糾紛的早期排查和預警是泗陽法院推進和諧共建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矛盾糾紛發現、處置越早,成功率越高。基于這一理念,該院在推進和諧共建工作中注重完善矛盾糾紛早期發現、預警機制,安排專人與各“綜治聯合工作站”合作,每天收集、梳理轄區各基層單位和鄉村“三大員”等基層干部報送的苗頭信息,在加以甑別后反饋到相關基層組織進行早期介入干預,妥善化解,法院提供法律知識方面的支持。

  去年以來,該院與共建單位共提前排查并干預基層矛盾糾紛達270件,有效避免了矛盾糾紛的擴大和激化。

  開啟征詢民意“直通車”

  普通群眾也可以成為判斷是非的“主角”。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該院敏銳地意識到群眾輿論意見對民間矛盾糾紛處理的重要影響作用,以制度的形式將“群眾評判”環節納入基層矛盾糾紛處理程序中,建立了綜合性的“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流程”,并制定了《群眾評判工作實施細則》,對參與評判群眾建立《評判人員名冊》,讓對于需要進行“群眾評判”的矛盾糾紛,該院派員指導“綜治聯合工作站”人員組織評判活動,讓“群眾評判”工作更好地運行。

  李、趙兩戶在村里是前后鄰居,中間隔一條小路,原本相安無事,但后面的趙家為出行方便,將小路又向李家方向拓寬,李家認為擴路對自己有影響便加以阻止,兩家吵吵鬧鬧,矛盾不斷升級,鄉鎮在處理上也深感棘手。該院通過預警系統了解到這起糾紛后,建議和指導鄉鎮啟動了“矛盾糾紛群眾評判程序”,邀請10名當地鄉鄰擔任“群眾評判員”,與調解人員共同到場聽取趙、李兩家講自己的道理,許多當地群眾也到場看“新鮮”。根據兩家的說法和自己的感受,10名評判員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普遍認為趙家擅自擴路不太合適。面對鄉鄰的意見趙家感覺到了理虧,不再固執己見,最終就擴路問題與李家達成新的約定,兩家握手言和。

  打響化解糾紛“立體戰”

  對于民間矛盾糾紛法院沒有“置身事外”,而處理訴訟案件也不是法院在“單打獨斗”,以法院為主導的化解糾紛“立體戰術”在泗陽已日趨成熟。

  去年8月,該院受理了30余戶村民與當地某企業的土地補償糾紛案件,不僅矛盾尖銳并且已出現激化苗頭,直接影響到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當地的經濟發展環境。該院受理后沒有簡單就案辦案,輕易下判,而是在穩定村民情緒的同時,迅速啟動“矛盾糾紛聯動化解機制”,將糾紛反饋到土管部門、鄉鎮政府、當地派出所和村委會等機構,動員各方力量共同介入矛盾調解工作,解決雙方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最終促成村民與企業達成一致協議,以調解方式圓滿解決糾紛。

  這種“聯合作戰”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法院化解糾紛,維護穩定的能力。目前該院已與轄區各主管單位、鄉鎮政府、村(居)、派出所等各基層組織建立穩定的糾紛聯合化解機制,通過委托調解、邀請調解、圓桌調解等方式,積極借助基層社會力量介入訴訟案件調處,去年以來,該院成功化解社會關注的敏感群體性糾紛案件11件,復雜激化案件124件,在立案申請階段委托相關基層非訴化解糾紛超過200件,在緩解訴訟壓力的同時,為打造更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的“立體模式”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為群眾生活創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