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春意乍寒。辦公室內,卻是暖意融融。聾啞人徐某寫下“謝謝”兩個大字,立即激動地朝我豎起大拇指。看著他孩子般的高興,我不由得長舒了一口氣。

 

這是開年來我審理的一起普通民間借貸糾紛案件。聾啞人徐某與同是聾啞人的李某原本是朋友。日前,徐某因李某欠其1萬元不還之事訴至法院。接到案件,我分別與雙方進行了溝通后發現兩人對借款的事實及起因陳述不一致。原被告都是聾啞人,交流起來比較困難,我立即邀請來無錫市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到庭作翻譯。通過開庭了解到,夫妻倆都是聾啞人的李某不僅家境困難,而且父親還身患癌癥,李某本人也沒有固定收入。考慮到聾啞人在接受社會教育時相對困難,受到的熏陶以及尊重程度也相對薄弱。他們比常人的生計更為困難,心更敏感,更容易受傷,且聽覺能力和語言能力的先天不足,導致其與生俱來的弱勢性。一件普通的案件,對于法官來說,只要查明事實真相后,準確適用法律條款,一紙判決書便塵埃落定。但雙方都是聾啞人,我并未直接判決了事,而是分別從情理、法理教育,希望雙方能自行協商自愿解決糾紛。我的一番苦口婆心感染了一起過來的李某母親。她也能夠感同身受地體會到聾啞人的痛苦,回家后遂與李某商量,主動給我打來電話,請求以5000元了結這起糾紛。我及時與徐某及其代理人溝通,徐某也表示理解,接受了李某及其母親的意見。即就出現了徐某拿到5000元后的上述一幕。

 

看著徐某激動地模樣,我由衷地感到欣慰、慶幸、感動。我欣慰,因為我的努力沒有白費;我慶幸,因為我的努力使他們冰釋前嫌;我感動,因為我的努力寫在他的臉上。窗外依舊春寒料峭,而我卻看到徐某脫掉手套朝我給力地豎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