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來,宿遷市宿城區法院緊緊圍繞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題,轉變坐堂審案的被動司法理念,走下審判臺,走到農民群眾的家門口,用人民群眾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最大程度的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把法庭建在群眾身邊

 

積極開展審判進社區活動,以送法進社區、調解進家門、開庭到村頭等形式,進一步拓展法治宣傳的空間。

 

法官走進社區和鄉村后,密切與基層組織的聯系,在群眾中巡回辦案,就地調解,把法庭建在群眾身邊。特別是對于交通事故、社區下崗職工、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及享受城市低保人員等生活確實困難的當事人,充分體現對他們的司法人文關懷,確保困難群眾打得起官司。

 

20103月,三棵樹鄉農民工張兵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不幸被撞傷,導致胸67骨折下肢癱瘓。張兵癱瘓后其妻攜子離去,家中僅有七旬老母一人相伴伺候,其母親想通過打官司為兒子討回公道,可張兵癱瘓無人照顧,上法庭一次來回得一天。聽村里人說,在村委會留有法院的聯系電話,張大娘就試著請人給埠子法庭打電話,向埠子法庭庭長包政訴說不幸。

 

包政聽了張大娘的訴說,當天下午驅車10多公里來到張兵的家里,詢問了躺在床上的張兵傷情,現場為他辦理了立案手續,并為他免除了訴訟費用。該案經過訴訟保全和多次調解,被告賠付了張兵經濟損失15萬多元,解決了張兵一家的燃眉之急。

 

讓百姓參與案件審理

 

在法官進社區和進村入戶活動中,該院與基層組織和群眾建立起了廣泛的訴訟溝通機制。對于涉及社區、鄉村群眾的民事糾紛,積極邀請基層干部和群眾參與訴訟活動,請他們對案件提出裁判意見。

 

家住趙莊社區的趙大爺已經75歲高齡。去年6月,因兒子拒不履行贍養義務,生活無著落,萬般無奈之下,他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請人撥通洋河法庭便民服務聯系卡上的電話。沒想到的是,洋河法庭庭長朱洋親自帶領法官上門立案。案件受理后,洋河法庭決定將該案放到社區開庭。

 

2010622上午,該案在趙莊社區開庭。經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程序,在休庭時庭長朱洋將法院印制的征求案件意見表發給社區干部和旁聽群眾,群眾對該案議論紛紛。一位旁聽的群眾說:“贍養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孝敬父母天經地義。”還有的群眾說,“趙大爺一輩含辛茹苦把你養大,到老來你怎能不贍養,將來到你老的時候,就不怕子女效仿?”聽了旁聽群眾的指責后,被告有所醒悟,在隨后的法庭調解時,被告徹底認識到了錯誤,全面履行了贍養義務,父子和好如初。

 

糾紛化解在家門口

 

對涉及征地補償、房屋拆遷等案件,立案前主動與行政機關、鄉鎮街道聯系,充分發揮行政優勢,化解社會矛盾。

 

該院把指導社區、鄉村完善民事調解制度作為法官進社區和進村入戶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強化司法調解和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的對接工作,在“案結事了人和”上下功夫。全面加強刑事附帶民事調解、行政案件協調、執行案件和解等工作,規范調解程序,提高調解效率,加大考核力度,努力從根本上化解矛盾。建立訴訟與非訴相銜接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該院還會同相關部門出臺勞動爭議調解、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意見。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以“和諧社區、和諧鄉鎮”共建活動為平臺,進一步強化“訴調對接”工作,加強與基層調解組織的溝通與對接,形成多元合力調解。

 

在社區、鄉村形成有效的糾紛調處網絡,將調解工作覆蓋各類案件,使社區、鄉村一些簡易的家務糾紛、鄰里糾紛不出社區和鄉村即能得到妥善處理。

 

并加大行政案件、刑事附帶民事案件的調解力度,減少社會對抗,促進矛盾糾紛有效化解。

 

由于大量糾紛訴前解決,該院民事案件收案數呈現下降趨勢,減輕了法院訴訟壓力,促進了法院和諧司法。2010年,該院結案率為100%,審結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勞動爭議、人身傷害賠償及婚姻家庭糾紛等民事案件2850件,民事案件調撤率為46.4%,刑事附近帶民事案件調解率為93.75%,執行案件和解率為42.04%,非訴行政執行和解率達到了100%,涉訴信訪量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