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一片護水鄉
作者:孫冬筠 發布時間:2010-12-28 瀏覽次數:1331
“陽澄湖美,巴城蟹肥”,昆山市巴城鎮因水鄉美景和閘蟹美味而聞名全國。每年秋冬閘蟹上市之季,各方游客絡繹不絕,大家在品嘗湖鮮、觀賞湖景的同時,更對這方安定和諧的人居樂土鐘情不已。為依法保障巴城鎮區經濟社會發展,昆山法院專設巴城法庭,立足審判職能,妥善化解各類矛盾,僅2010年就審結各類糾紛458件,有力促進了鎮區平安法治建設。對此,巴城鎮黨委書記沈一平表示:巴城和諧穩定,法庭功不可沒。
訴前調解:暢通矛盾糾紛速決通道
巴城法庭下轄巴城鎮、石牌街道、正儀街道、陸楊街道以及玉山鎮的唐龍、新江、新生三村,管轄面積175.21平方公里,轄區人口19萬。審判人員肩上的擔子著實不輕,但法官們卻說:“法庭工作雖忙,但辦案質量不能降,要確保鎮區群眾及時實現合法權益。”
2010年2月,外來務工者楊某在幫本地人王某搬運機器時軋傷腳致小腿骨折,為治傷花去2.2萬元醫藥費,但王某卻拒絕支付任何費用。雙方因賠償問題多次發生肢體沖突,幾經派出所調解未果后,楊某將王某告上法庭。為便利外來務工人員訴訟,確保傷者的后續治療,立案法官迅即聯系派出所和村委,找到被告方組織調解一天時間,通過法律解釋和案例教育,終于促成雙方達成協議并當場履行。拿到賠償款的楊某倍感欣慰地表示:“打打鬧鬧一個多月,沒想到來法庭一天就拿到賠償,我現在可以安心回老家養傷了!”
這只是法庭便民訴訟、速決糾紛的一個縮影。自2009年成立以來,法庭共訴前調處矛盾糾紛198起,解決糾紛標的額達2162.48萬元。通過訴前調解,有效縮短審理周期,切實將司法惠民落到實處。
和諧訴訟:確保民事審判案結事了
“公正、誠心、耐心、細心”是巴城法庭一以貫之的八字調解法。通過到庭調解、就地調解、委托調解等多種方式,小法庭發揮優勢,施展著維穩一方的大作為。2010年,法庭審結案件的調撤率達72.27%,97.2%的調撤案件均自動履行,保持了無一超審限、無一改判發回、無一上訪纏訴的“三無”記錄,真正做到和諧司法、案結事了。
2009年6月,受金融危機影響,某房產公司資金匱乏,開發樓盤遲遲未完工,購房方75人紛紛訴至法庭,要求解除房屋買賣合同,退還購房款。因購房者來自江浙滬各地,起訴前曾多次向各級政府部門信訪上訪,該批案件矛盾尖銳、標的額巨大,處理效果對地方穩定和司法權威有著重大影響。經法庭集體研討,承辦法官逐一與當事人溝通,七次組織雙方調解,終因被告資金不到位而未成。2009年10月,法庭依法出具解除房屋買賣合同的判決書。考慮到判決一旦執行,陷入困境的企業可能倒閉,樓盤也極可能淪為爛尾樓,地方經濟將受到不小沖擊,法庭并未因案結而放棄努力,而是在二審期間積極設計調解方案,多次接訪、反復解釋,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執行和解協議,購房方撤回上訴。2010年4月,案件執行款順利發放到位,一起矛盾尖銳、影響重大的群體性糾紛得以妥善化解,既保護了當事人權益,又樹立了司法權威,更維護了地方穩定。
扎根基層:構建矛盾糾紛化解網絡
作為依法解決矛盾糾紛的前沿陣地,如何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是巴城法庭不斷思考的問題。該庭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為契機,構建“法官聯村”機制,深入群眾,深入村居,真正實現司法為民便民。
2010年,聯村法官陸續走訪轄區內各村60余次,并與當地村委干部、調解員及群眾代表進行座談,了解各村基本情況。定期對聯系村潛在的矛盾糾紛進行排查梳理,認真調處,并給予法律指導。活動開展以來,共排摸化解矛盾糾紛54起。法庭還積極加強與司法所、派出所、人民調解委員會之間的聯動互動,共同構建矛盾糾紛化解網絡。
2010年5月,法庭聯合派出所妥善化解一起纏訪一年之久的租賃合同糾紛。來昆務工的李某因與王某就房屋租金未達成一致而發生糾紛。派出所多次調解,但李某主觀地認為自己是外地人,王某是本地人,相關部門有地方保護主義的傾向,多次給市領導、紀檢委、政法委等部門寫信甚至鬧訪。法庭獲知情況后非常重視,決定與派出所聯合開展調解。立案后,法官向李某介紹訴訟程序、辦案紀律及違紀后果,打消了李某早前對地方保護主義的顧慮;同時向雙方分析利弊。通過法官一整天的耐心細致調解,雙方終于當晚8點達成調解協議,李某也被法官的真誠和耐心打動,當即表示不再信訪。
如今,巴城法庭的法官們依然在歲末辛勤忙碌,為了讓美麗的水鄉在2011年前景無限,法庭正一如既往地為水鄉發展與社會和諧構思著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