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縣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法院指導、社會倡導“四導”模式,創造了沭陽訴調對接工作的品牌。他們的特色是訴調對接不僅僅停留在制度層面上,而是演化成當地黨委、政府及各成員單位落地生根的工作舉措;法院在訴調對接工作中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不再僅僅是參與者,還是指導者、管理者。訴調對接深入人心,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當地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推手。

  萬人訴訟率考核是訴調對接抓手

  更是社會管理創新的推手

  沭陽法院院長李其蘇告訴記者:“每逢月底季末,我們接到最多的電話是各鄉鎮和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的咨詢,問的也都是同一個問題:這個月我們鄉來法院打官司的多不多?我們單位訴訟率這個季度高不高?”

  為什么大家十分關注萬人訴訟率情況?事情的由來是:今年初,沭陽縣委政法委下發文件《關于建立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將萬人訴訟率納入各鄉鎮及相關部門綜治工作考核,緊接著又下發了《沭陽縣萬人訴訟率考核實施辦法》。《辦法》規定,縣委政法委作為考核主管機構,每季度對全縣萬人訴訟率情況進行排名通報,前5名的予以通報表揚,對排列后5名的通報批評,年終綜合排名通報,對前10名表彰獎勵,對后5名實行“一票否決”,取消其年度“平安沭陽建設先進單位”和“維護穩定先進單位”評比資格。

  一石激起千層浪。該縣38個鄉鎮主要領導都深有感觸:萬人訴訟率考核壓力不小,動力更大!化解社會矛盾不再僅僅是法院的事,地方黨委、政府責無旁貸。近年來,沭陽縣委常委、沭城鎮黨委書記司東亮,幾次跑到法院協調行政拆遷糾紛案件。今年以來,沭陽法院行政拆遷案件出現了零強拆、零上訪、零發改“三零”現象。該縣西圩鄉邱莊村有100多戶農民,因樹木買賣價格爭議,擅自扣押買方車輛十余天,鄉黨委書記蘇學山親自出馬,組織協調法庭、派出所和基層調解組織現場辦公,僅用半天時間就化解了這起影響農村穩定的經濟糾紛。

  李其蘇認為,萬人訴訟率考核,既是訴調對接工作的抓手,也是社會管理創新的推手,促進和推動了法院與地方黨委政府和諧共建活動。沭陽法院6個基層法庭與轄區鄉鎮形成了良性互動機制,法庭主動與地方黨委政府溝通協調,鄉鎮黨委也主動邀請法庭列席各鄉鎮中心工作會議,就矛盾糾紛新動向、康居示范村建設、土地流轉中引發的群體性糾紛等,共同商討,源頭化解。今年以來,該院人民法庭列席各鄉鎮黨委中心工作會議54次,向鄉鎮黨委政府提出司法建議87條,訴前化解矛盾糾紛案件712件,民事案件調撤率高達65%以上。

  處理好“雞毛蒜皮”的家務事

  維系的卻是千家萬戶的和諧

  膝下有5個兒女、83歲高齡的劉秀英老奶奶卻無人贍養;

  兒子遇車禍去世,15萬元賠償款在兒媳手中,這筆巨款長期以來形成了王樹寶老大爺的“心病”;

  村主任程家茂因計劃生育工作遭緋聞,妻子懷疑他有外遇鬧離婚……

  這一樁樁看似“雞毛蒜皮”的家務事,卻維系著農村千家萬戶的和諧穩定。

  在沭陽法院人民調解卷宗里,卻清晰地記載著這一樁樁家務事被成功化解的過程:兒女孝了,劉奶奶笑了,常年在外地打工的5個子女,每人每月給付母親100元贍養費,劉秀英老人在鎮敬老院安度晚年;誤會消了,王大爺“心結”解了,王樹寶與兒媳達成協議,15萬賠償款誰也不要,留給孫女今后生活和上學的費用;謠言破了,程主任家庭和了,經人民調解員實地調查,程家茂作風正派,緋聞純屬謠言,妻子理解了丈夫,夫妻和好如初。

  去年以來,沭陽法院在立案庭及6個基層法庭設立了人民調解工作室,每個調解工作室聘請2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工資由縣財政專款撥付,人員由縣司法局主管,業務由法院負責指導和考核。人民調解工作室成立后,訴前化解民間糾紛1685件,其中,婚姻家庭糾紛占80%以上,調解成功率達76.6%。今年6月,宿遷市大調解工作現場會在沭陽召開,市委領導和與會代表們觀摩了沭陽法院人民調解工作室,圓圓的調解桌、溫馨的氛圍、整齊的卷宗,讓大家贊嘆不已。

  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青少年維權

  特殊人群伸出援助之手

  “法官叔叔,我要上學……”今天7月,沭陽法院少年庭谷玉才法官接到一封求助信,從信中得知,寫信人是一位16歲女孩,名叫王小珊(化名),家住沭陽縣沭城鎮七雄社區,今年中考,她以649分的成績如愿考上某重點高中,但不幸也隨之驟降:王小珊父親因犯重婚罪入獄,母親要求離婚期間,又因車禍受傷住院,家中唯一親人奶奶因病去世,王小珊失去了生活依靠和經濟來源。

  經實地了解核實后,沭陽法院及時啟動青少年維權志愿機制。“孩子讀書也是我們的責任。”某重點中學周校長在谷法官介紹情況后,當即同意錄取王小珊,并表示免除一切培養費和學費一萬余元。但由于該校是民辦高中,書本費和生活費還需2000多元。在谷法官的倡導下,法院干警和七雄社區干群紛紛向王小珊伸出援助之手,先后捐款7000多元匯入了法院少年庭“王小珊助學資金”專用賬戶。為了解決學籍問題,谷法官又多次與縣教育局聯系,教育局特事特辦,按規定為王小珊補辦了學籍。

  這件事情給了沭陽法院黨組一個啟示:為什么不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青少年維權中來呢?沭陽法院立即與縣共青團、教育局、鄉鎮及社區共同發動和倡導,成立“青少年維權志愿者協會”,會員單位主要領導為“志愿者”,對在青少年維權中有突出表現的個人,經申請批準后,協會頒發“志愿者證書”。協會成立以來,先后制定了《沭陽縣青少年維權志愿者制度》、《農村留守兒童權益保障暫行辦法》、《青少年犯罪社區矯正實施意見》等規范性文件,初步構建起覆蓋全縣的青少年維權志愿者網絡。在對流浪、失足青少年幫教管理中,沭陽法院還與公安機關聯手建立“沭陽縣樹仁學校”,為特殊人群提供免費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徹底改正不良習氣,重塑人格,通過勞動獲得一技之長,盡快回歸社會。學校成立以來,共開設各類培訓班40多個,培訓失足青少年1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