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講述:法院好、法官好,是國家的幸事
  張振隆,江蘇省沛縣漢臺高級中學校長。60多歲了打了一場行政官司,曾經疑慮“法院到底會頭朝哪”。后來感慨,“有好法院、好法官,真是國家的幸事”。

  我今年64歲了,老黨員,一輩子先進。沒想到退休以后,60多歲了打了一場行政官司,驚心動魄。老伴因為氣憤,當場昏倒在法庭上,至今半身不遂。我自己高血壓,差點把命搭上。要是沒有胡院長和徐州中院主持公道,那后果可就大了。

  我以前在沛縣教育局工作,1998年退居二線,和同事一起辦了個高級中學。開始缺資金,有個包工頭說可以投資400萬,我們就讓他參與。實際上始終沒見著他的錢。

  有一次,幾個校領導對一件事情有爭議,我和他爭執起來。沒想到第二天到學校上班,發現學校已經被他占領了。

  我去教育局投訴,發現他也有一個辦學許可證,是偷辦的。我多次去找教育局解決,都沒有結果。申請行政復議,也輸了。

  萬般無奈,我只好把市教育局告到了法院。不怕你笑話,我一輩子沒進過法庭,看著電視上人家都辯論,我一上來就搶著辯論,被法官制止了。后來法院主持調解,教育局答應把對方的證給撤了。可是第二天一看,他們把我的許可證也一塊撤了。這不是耍我嗎?我又把他們起訴了。很快就勝訴了。

  他們上訴到省高院。開庭的頭一天,我們一家從徐州擠火車去南京。夏天,買不上票,只好站著。腳腫了,脫了涼鞋就穿不上。晚上,我在旅館里思前想后,越想越氣憤,高血壓的毛病就犯了。兩個兒子擔心我的身體,都哭著勸我想開點。

  第二天開庭,我心里沒底,我還是搶著說,生怕沒有機會了。中午休庭,一口飯也吃不下。反復回憶開庭過程,怎么也看不出法院到底向著誰。心里忽忽悠悠的,一會兒想要是贏了怎么樣;一會兒想要是輸了怎么辦。下午宣判。一開始心里亂,好像什么也聽不清楚。終于聽到“行政行為反復無常”這么一句話,我心里一塊石頭落了地,法院這是不贊成他們,我贏了!

  回家后,很多老百姓都來了。我把判決書復印了很多份,送給他們。大家都說判得好。

  我哪里想到,省高院判決他們也不執行。我申請強制執行,法官告訴我,一定依法辦。可等了些天沒有動靜,我就生氣了。不打官司一口氣能憋死人,打贏了官司執行不了也急死人。有的同事說,誰家沒有孩子上學呀,法官能為了一個退休教師去得罪教育局嗎?也有的同事建議我給胡院長寫封信試試。我抱著一線希望寫了信。

  這年寒假的前一天,學生們都回家等考試成績。法院突然來執行了。聽執行人員說,胡院長是怕交接不好,影響孩子們上學,特意選了這個時機。我這才明白胡院長和法院的良苦用心。

  事實證明,法院考慮的很對。我一接手,人家就撤走了22名教師。正好寒假有一段時間,我趕緊找老師,這才沒影響新學期教學。

  官司打了一年零三個月,想想自己一輩子先進,到頭來與單位鬧成這樣,心里很不是滋味。有關部門都要加強法制意識,這樣的事情不能再發生了。

  現在想起來,有好法院、好法官,真是國家的幸事。

  “百姓院長”自述:群眾是通情達理的,只要你秉公執法,他們看到了,自然就會接受你
  
胡道才,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以我在基層法院20年工作經歷看,絕大多數法官是清廉正派的,絕大多數案件的處理也是公正的。但是現在社會上有些群眾對法院工作,對法官缺乏了解,還有些看法,還不夠信任。

  這種現象的存在,說明我們法院和法官自身工作上還有不足。有些人可能是耳聞一些人的議論,個別人或是自己就吃過枉法裁判的苦頭。也有法制環境、法律意識的問題。“權大于法”的不正常現象還存在,人們在習慣上也往往信權不信法、信情不信法。

  這種不信任可能會增加當事人的心理負擔,法官在依法裁判的同時也會背負一些矛盾和壓力。

  我們必須重視解決這些問題。法院和法律的權威,說到底代表的是黨的執政權威,是國家的權威。如果不信任法院和法律,就會動搖黨的執政基礎。黨中央強調提高執政能力,很重要的是要提高依法執政的能力。因此,包括法院在內,一切國家機關都應該拿出自己的實際行動來。

  取得信任需要一個過程。法院和法官應該用平常心來看待。群眾是通情達理的,只要你秉公執法,他們看到了,自然就會接受你。

  記者手記:對一個執行案件的四次批示
  座談時,徐州中院執行局陳英波局長對記者講述了胡道才院長對這起案件的四次批示。 第一次,“此案比較特殊,辦案法官要與有關部門多協調,多做說服教育工作,盡可能協調解決”。

  第二次,“即使強制執行也要精心準備,選擇好時機,千萬不能影響學生上學”。

  第三次,“中小學已經準備放寒假,我看利用假期強制執行時機比較好,這樣既不影響學生上學,同時也給申請執行人有充分的準備時間,防止原學校負責人把老師帶走而影響下學期的正常開學”。“執行方案確定后,要注意保密,包括申請執行人”。

  第四次,1月29日,“各地中小學今天已經開學,請執行局安排辦案法官到學校現場了解一下,看看法院執行后學校新學期的教學是否正常”。

 

      

 
文章出處:轉載自人民法院報
文章作者:張守增、周齊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