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兵:以群眾滿意為標桿建設一流的人民法院
作者:許建兵 發布時間:2010-12-01 瀏覽次數:919
中央在全黨推進創先爭優活動,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延展和深入,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的一項經常性工作,更是推動我們法院工作進位爭先、基業常青的有效載體。近年來,東臺法院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秉承“創新創優創特色,求真求實求發展”的工作理念,堅持公信立院、從嚴治院、文化育院、人才強院,以公正司法、讓人民群眾滿意為工作的落腳點,努力抓一流班子、帶一流隊伍、建一流機制、創一流業績、樹一流形象,促進社會和諧、服務人民群眾的成效得到顯著提升。2009年,我院被最高人民法院和團中央聯合表彰為全國優秀青少年維權崗,被省高級法院榮記集體一等功;在鹽城中級法院對基層法院進行的2009年度工作考評中,取得16個單項中的14項第一,綜合考評連續三年第一,實現了“三連冠”,成為鹽城法院系統創新金杯、創優金杯的“雙冠王”;2010年,我院被全國婦聯表彰為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連續第四年被表彰為全國法院網絡宣傳先進集體,并再次被表彰為全省優秀法院和全省法院調研工作、人民陪審工作先進集體,被鹽城市委表彰為“十佳政法單位”和先進基層黨組織。
一、公信立院,以優質高效的司法品質取信于民
民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穩。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糾紛日益凸顯,人民群眾對司法的需求與日俱增,對司法的公正與公信更是充滿了期待。有效回應社會發展的新期待,切實滿足人民群眾新需求,就必須堅持公信立院。2009年、2010年,先后開展“司法公信建設年”和“司法公信推進年”活動,以能動司法、為民司法、和諧司法的實踐與成效,著力提升司法公信力。
能動司法,助推經濟發展。我院將能動司法作為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服務中心工作的重要抓手,與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同頻共振”,唱好服務發展重頭戲。面對沿海開發的新形勢、新任務,我院超前介入,全力當好黨委政府的“法律參謀”。院領導5次深入市沿海經濟區走訪、調研,掌握苗頭性的糾紛動態,了解司法需求,并出臺一系列舉措,為被稱為“江蘇第一圍”的東臺市100萬畝灘涂圍墾開發保駕護航。改變過去“坐堂問案”的辦案模式,掛牌成立沿海經濟區巡回審判庭和訴訟服務站,集巡回審理、法律咨詢、訴調對接等功能于一身,由被動受案向主動服務轉變,由“應對型服務”向“常態型服務”轉變。積極開展“法官進百企”活動,每個法官掛鉤聯系服務一個企業,實行個別需求上門服務、重點企業特別服務、普遍問題專項服務。真誠的司法服務取得很好的效果,地方黨委、政府機關、企業和社會各界好評如潮。2009年以來,東臺市委主要領導4次作出批示,對我院服務大局的突出成績給予肯定。
為民司法,讓百姓得實惠。 司法為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應當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我院將“讓老百姓得實惠”作為創先爭優活動的落腳點,超前謀劃,科學決策,建成了全省規模最大、功能最全、設施最優的訴訟服務中心,為老百姓提供零距離、一站式、全方位的法律服務。在訴訟服務中心建設中,我們堅持司法有限與真情無限相統一,在拓展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上下功夫,創設了判后答疑、法官約見、執行督促、司法救助等便民窗口,不斷優化常態化的便民服務機制,實現“八個有”,即訴訟有人引、材料有人收、案件有人查、電話有人接、咨詢有人答、約見有人排、上訴有人辦、執行有人促,讓百姓感受司法的溫暖與便捷。
世上唯一不變的是變革。訴訟服務中心建設是司法的一個嶄新領域,也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在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正是我們創新的源點。我們不斷創新服務方式,積極嘗試服務外包,引入專業公司和機構負責中心的物業、安檢、收費、郵寄等工作,以服務社會化實現服務專業化,并由干警自主研發國內首個案件分流模塊,實現了對糾紛的快捷、規范分流。為了讓服務更加細致入微,我們真誠了解民需,廣聚民智,采納群眾建議,安裝了立案柜臺擴音設備和電子叫號系統。我們以信息化建設為突破口,在全省首家開通“12368”司法信息動態查詢服務系統,并配備觸摸屏案件查詢系統,及時公布案件信息,方便當事人自助查詢。構建短信平臺,給當事人送去便捷、溫馨的提示。我院訴訟服務中心建設的成效不斷顯現,今年初,最高院向全國法院重點推介“服務人文化、管理集約化、設施信息化、解紛一體化”的訴訟服務中心建設東臺模式,最高院江必新、景漢朝副院長和省高院公丕祥院長等領導給予了充分肯定。今年4月,省高院組織全省125家法院齊聚東臺,現場觀摩我院訴訟服務中心,《法制日報》、《人民法院報》等國家級媒體在頭版頭條報道。
和諧司法,合力化解矛盾。我院樹立“穩定重千鈞,和諧值萬金”的理念,用情、用心、用愛詮釋和諧司法的豐富內涵。引導法官創新思路,用群眾信服的方式化解矛盾糾紛,在“調”字上下功夫,在“和”字上做文章,在“了”字上求成效,既解當事人的“法結”,又解當事人的“心結”,最大程度地實現案結事了人和。2007年11月,我院成立了以調解能手楊為民名字命名的“為民立案調解工作室”,在全省率先開展立案調解工作。根據糾紛繁簡程度和不同特點,運用訴訟分層理論,將大量簡易糾紛在立案階段短平快地加以解決。加強與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協調,于2008年3月在院機關和六個人民法庭掛牌設立“人民調解窗口”,全面推行訴前人民調解工作,借助非訴訟途徑化解糾紛。2009年4月,成立“調解與速裁集約化管理中心”,推動立案調解、人民調解、特邀調解、委托調解、速裁“五位一體”解紛模式的良性運行,通過調解方式訴前、庭前、庭審及判后的全程聯動,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的互推互動,完成了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三步曲”。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核心價值,在于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合力化解矛盾的積極性,在矛盾糾紛進入訴訟前先化解、過濾掉一部分。“訴警對接”是我院深度挖掘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價值與功能的一項創新成果。2008年,我院在人民法庭實踐中探索出法院工作平臺前移、與公安警務工作全面對接的工作模式,和轄區公安派出機構之間建立起聯手化解糾紛的“訴警對接”協作機制。警方在糾紛處理過程中邀請法庭到場,及時確認糾紛各方所達成的協議;法庭通過適時提前介入,更全面的掌握糾紛動向,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化解糾紛,有效整合、優化了法院和公安的基層力量,實現了功能互補、資源共享,產生了1加1大于2的雙贏效果,許多糾紛被化解在萌芽狀態。
二、從嚴治院,以剛柔相濟的管理理念推進規范化建設
管理是一門藝術,需要管理者的智慧。管是控制,是監督,理則包括道理、條理、倫理和理性,管理的重點應當在“理”,理性的管理,理順關系,理清職責,理和氣氛,理暢心情,使各個環節行為有規范,工作有程序,考核有標準,執行有力度。我院在管理中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在從嚴管理的同時,注重管理的人性化,運用寬嚴有度、剛柔相濟的管理策略,將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有機融合起來。一方面,堅持動真碰硬,嚴明紀律,嚴格管理,嚴肅查究從嚴查深究中體現對干警的保護。另一方面切實關心、愛護干警,盡力幫助干警解決實際困難。同時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和公平公正、不拘一格的用人原則,做到“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臺”,讓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同志有位置、有事干。構建規范、合理的法官業績考評體系,將考核結果作為評先評優、選拔晉升的重要依據,讓創出一流業績的干警獲得一等的回報。倡導“團隊管理”和“自主管理”,年初由各部門自主確定進位爭先目標,調動中觀管理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去年,我院有8名部門負責人獲得“最佳管理獎”。這些激勵措施加強了壓力的傳遞、活力的激發、潛力的釋放,變“要我干”為“我要干”,把干警的事業追求與法院發展需求統一起來。
管理的抓手在制度。作為全省首批規范司法行為示范點法院,我院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努力讓每一個司法行為都有章可循、有序可控。在創設和完善制度的過程中,注重制度的思想化和思想的制度化,鼓勵干警積極參與,使制度的創設過程成為干警認知、認同制度的過程,將制度所體現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直達、滲透到干警的心靈。在不斷建立完善制度體系的基礎上,加大督查力度,建立審判管理、督察、業績考核、涉訴信訪“四項通報”制度,發揮通報的褒揚、批評、警示、問責和導向功能,杜絕制度虛設和空轉現象,提升執行力。
在法院管理體系中,審判管理是重心。近年來,我院不斷優化以審判管理為龍頭、具有基層法院特色的管理機制,促進和保障了審判權公正、公開、公信運行。推行均衡結案管理,促進收結案良性循環,在加強審判質量事前、事中監督,實現案件審理上權力制約的同時,增強案件審理、執行的透明度,提升了審判效率。2008年以來,在案件總量持續大幅上升的情況下,案件平均審理天數逐年下降,無超審限和隱性超審限案件。建立質評機構,規定案件差錯評定標準,通報錯案評定和責任追究結果,嚴查差錯原因,并與晉職晉升掛鉤,嚴格做到凡錯必評,有責必究。通過這種常態化的質評制度,我院的案件質量保持了穩步提升。2009年案件被上級法院發回改判率僅0.16%,今年上半年僅0.1%,同比再降0.04%,審判質量連續3年在鹽城基層法院中保持最優。
三、文化育院,以潤物無聲的道德熏陶傳播法治文明
法院文化建設是一個嶄新的命題。近年來,我院以營造崇尚法律、重視文化、鼓勵進取、凝聚人心的良好氛圍為著力點,立足實際,全面規劃,整體推進,著力培育法院文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以精神文化為魂,引領法官奮發進取。只有當法官將自己的個人價值觀與法院整體價值觀融為一體時,他們才會更加感受到作為一名法官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才會找到歸宿感和源動力,從而保持奮發向上的積極性,努力實現人生價值。為此,我院注重發揮精神文化的激勵作用,通過推進精神文化建設來體現對法官主體的尊重。確立高遠目標。在獲得全省優秀法院、集體二等功、集體一等功等榮譽后,我院黨組將爭創全國優秀法院作為全院的長遠奮斗目標,引導干警樹立“不進則退、慢進則衰”的進取意識,將高遠目標融入干警心靈,以此來凝聚人心,堅定永不言敗的信念,持之以恒地圍繞這一目標奮發進取。構建精神家園。法院精神是法院文化的DNA,是法官的精神家園。我院將院訓和院標作為法院精神的主要表現形式,充分汲取全院干警的智慧,提煉出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院訓“崇法致公、厚德為民”,設計出彰顯和諧法治理念、暗合東臺風土人情的院標,在干警心靈深處形成自覺接受的法治標準、價值取向和道德倫理。樹立身邊標桿。在組織干警大力學習宋魚水、陳燕萍等全國法官楷模的同時,不斷挖掘、培養、樹立體現時代精神的先進典型,先后培樹了全省法院一等功臣毛衛國、全省十佳司法警察徐峰等典型,在全院營造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趕超先進的良好氛圍。
以行為文化為鏡,精心打造品牌法官。注重發揮行為文化的鏡鑒作用,提出“四品”理念,即司法產品要保證品質,司法人員要注重品行,法院文化要提升品位,法院工作要打造品牌,努力培養精英法官和明星法官。將法院文化建設與創建學習型法院相結合,把法官培養成具備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時代精英。辦活辦精“東亭法官講壇”,做大做強“精品案件工程”,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吸引干警積極參與,使其成為法院文化建設的主要平臺,成為干警投身審判調研的重要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廉政文化活動,堅持寓教于樂,教化于心,增強廉政教育的親和力、滲透力和感染力。注重正向激勵和反向激勵相結合,充分利用正面典型的教育鼓舞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震懾作用,引導干警算清廉政帳,營造春風化雨、充滿人情味的廉政文化氛圍,使干警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受到啟迪。以建立文體興趣小組為基礎,開展書法、攝影、籃球、乒乓球、歌詠比賽,以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增強干警體魄,陶冶干警情操。
以物態文化為窗,展現司法獨特魅力。我院緊緊圍繞法院文化的內涵,兼顧傳統文化與地方文化特色,從辦公區文化、審判庭文化等細節入手,在設計理念上力求體現法意與民意的融合,中西與古今的兼容。建設文化長廊。以法文化為核心,建成長達百米的文化長廊,分為著名律典、法律名人、司法典故、廉政文化、法官風采等板塊。在布局時,將文化長廊安排在與審判區域,便于前來訴訟和旁聽的群眾觀賞,讓百姓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明的熏陶,打造社會公眾了解司法、接近司法、認同司法的平臺。體現科技含量。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建成一個面積為100余平方米的標準型科技審判法庭和11個簡約型科技審判法庭,實行服務外包,與電信公司共同合作“機房無憂”業務,向科技要審判力。加強互聯網《東臺法院網》建設,使網站成為干警的良師益友,成為展示法院形象的有效載體,連續4年被表彰為“全國法院網絡宣傳先進集體”。營造和諧氛圍。在審判區走廊、法官約見室及調解室內懸掛倡導和睦、仁愛、誠信的寓言故事、歷史典故及書法等,引導當事人消除對立情緒,使難以調和的矛盾在春風化雨的氛圍中得到化解。
四、人才興院,以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引領青年成長
院之大計,人才為本。近年來,我院將人力資源管理作為興院戰略的制高點,以干事創業凝聚人才,以引航傳承培育人才,形成了一支梯次合理、業務精良、作風過硬的法官隊伍。
人才引進是法院人才隊伍建設的邏輯起點。我院創新人才引進機制,主動求賢、廣挖才源、厚積才力,為審判人力資源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積極溝通,在現有人事制度框架內,用足用活政策,實現了年度空編全額用于引進人才。酒香也怕巷子深。我院改變“坐等上門”做法,每年公務員招錄前夕,院領導前往南大、華東政法等院校與考生進行面對面交流,吸引優秀生源報考本院。
著名法學家
建立科學合理的內部流動培養機制,新招錄人員輪流到人民法庭,熟悉基層工作情況,了解風俗民情;對新提拔人員,則一律安排到訴訟服務中心工作3個月,提升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借助外腦,與高等院校建立常態化的學術互動、課題合作、要案研討機制。去年,我院邀請南大法學院5名博導,與法官面對面分析疑難復雜案件,研討法律適用問題,著力提升年輕法官的司法能力,全院既能辦案子又是筆桿子的青年人才越來越多。去年以來,我院在省級以上媒體發表調研文章164篇,調研、信息、宣傳工作在全市基層法院取得三項第一,1篇信息得到最高院王勝俊院長和張軍副院長的批示。在全省法院第十次調研工作會議上,我院有2篇信息獲一等獎,1篇信息獲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