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巧拒禮賄
作者:趙春秀 發布時間:2012-10-16 瀏覽次數:1136
在職務犯罪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常聽到受賄人辯解:“我本不想收受禮金,可對方硬要送,我又退不掉,我沒有故意犯罪”。的確,在賄賂過程中,常常是行賄者找準時機,迅速送出禮品或禮金,而拒賄者竟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收下的賄賂,事后想退又找不到時機。拒賄是廉政文化的一部分,巧拒禮賄更是廉政文化的精品。古人拒賄趣事流芳千古,今人巧拒禮賄必將啟迪后人。
包拯70歲壽辰時,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壽禮。但第一個送來壽禮的竟是皇帝。送禮來的太監在禮品上面寫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包拯看后,立即揮毫題詩: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好一個“拒禮為開廉潔風”,辭去皇帝贈禮以示眾人,有禮有節,言辭懇切,實在巧妙。包拯拒禮堪稱傳奇,詩來詩往,為開廉風。
明朝永樂年間,有一位監察御史叫周新,老百姓稱他為“周青天”。有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只烤鵝,他正要回絕,送禮人已經搶先出門。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鵝掛在屋后,以后凡是有人送禮,他就讓家人領著去看那只已經風干了的烤鵝。從此,再沒人自討沒趣了。周新拒賄,既不軟言相拒,也不嚴辭斥責,雖然少了世俗的人情味,但干脆利落,一招就堵死了行賄者的路子,令人拍案叫絕。這則故事后人稱之為“周新懸鵝”。
在淮安周恩來故居中,陳列著1961年周恩來指示辦公室同志,寫給淮安縣委的一封信。信是這樣寫的:“你縣送給周總理和鄧大姐的藕粉、蓮子、馓子、工藝品以及針織品都已收到了。你們對周總理的熱愛和關懷,他們是知道的,但是周總理和鄧大姐認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準送禮的情況下,你們還這樣做是不對的。現在總理和鄧大姐從他們的薪金中拿出一百元寄給你們,作為償付藕粉、蓮子、馓子、工藝品的價款,其他的一些針織品等以后讓人帶給你們。總理并指示將中央關于不準請客送禮的通知寄給你們一份,請仔細研究,并望嚴格執行。” 信不足二百字,字里行間體現出來的“拒禮”藝術,值得我們細細咀嚼和品味。沒有批評,語氣和緩,充分考慮到家鄉人民的深情厚意。根據禮品的特質區別對待,避免浪費。細節之中令人不得不贊嘆周恩來處理問題之細膩。
廣東一水利局長夫人劉女士,逢年過節,親朋好友帶些煙酒和土特產來拜年。對帶有某種目的的客人,她堅決拒之門外,對真心誠意來做客的,則“禮來禮往”。把東家送來的還給西家,西家送來的還給南家,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再自討沒趣了。這正印證了那句話,每個清官的背后都應當有一個聰慧而不貪的 “家庭紀委書記”。
拒禮拒賄,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上述事例,體現的是“巧” 字,出發點卻是“公” 字。主人公的智慧令人折服,他們的高尚人格和一顆公心令人感動。作為法官,很多人也經常被行賄者打擾。公生明,廉生威,一朝法袍窮,朝朝明鏡懸。行賄與拒賄、腐蝕與反腐蝕,是一場長期而艱巨的斗爭,要贏得這場斗爭的勝利,法官們必須以一顆公心巧妙應對,必須不斷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
在對法官開展各種廉政教育活動中,不僅要強化廉潔自律的意識形態教育,還應重視巧拒禮賄的技能技巧培訓和交流,不僅讓法官保持公正廉潔之風,還應保護他們免遭孤立和報復的傷害。通過不懈努力,真正筑牢自內而外拒腐防變的“防火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