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與預防對策
作者:邵海林 劉尊會 發布時間:2010-10-18 瀏覽次數:761
在人生成長的過程中,青少年時期屬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殊的階段,因此,探討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有助于針對性地對青少年犯罪進行預防與矯正。筆者試就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進行分析,并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對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好奇模仿心理
青少年時期好奇模仿心理強,他們身體發育快、在生理上得到迅速發展,易興奮、較沖動,然而心理水平的提高卻相對緩慢一些,這使得他們缺乏心理上調節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辨別事物是非的能力差。如果缺乏正確的、良性的、積極向上的誘導,一旦受到不良影響或誘惑,好奇心會驅使青少年去沖動的干某種事情,極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案犯王偉(化名)是某中學高三學生,在校學習成績還不錯,就是因為看了一些黃色書刊起了邪念。一天晚上,看到同年級的一位女生上廁所,他便跟隨其后,對其實施強奸。
(二)狹隘逆反心理
青少年處于性格形成和尋找自我的時期,有時候為了求得心理自我肯定的滿足,往往表現的比較偏執,喜歡表現自己,有意采取與其他人不同的態度和行為。在青少年中常會出現“不受教”、“不聽話”,
(三)盲從作案心理
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不成熟,有的時候就是跟在一起玩,從思想上根本不考慮這件事為什么要干,能干不能干,干了以后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這些后果嚴重不嚴重。這些嚴重的后果對自己有沒有影響等等。如:一個少年盜竊團伙,4人中有2人不滿14歲,他們跟著一個17歲的“頭目”在不到一年時間內瘋狂作案7起。在法庭上當法官問他們“你們為什么去犯罪的時候”,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說:“是頭讓我們干的”。這些青少年在他們的思維中就沒有罪與非罪的界限,只知跟在后邊瞎胡鬧,最終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攀比嫉妒心理
這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些青少年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愛慕虛榮,講排場,擺闊氣,講吃喝,當追求失衡,他們會覺得社會對他來說不公平,別人有的自己卻沒有,便會采取手段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特別對一些逞能好勝、頭腦簡單,更容易形成心理上的誘發,稍被唆使就容易上當,偏離正道,被壞人利用,走上犯罪道路。孔雷(化名)某中學初三學生,他看到同班的一些同學配有手機,孔某要父母也給他買,未能如愿,于是他就開始自己想辦法,一天中午,趁鄰居宋某家中無人,翻窗入室,盜得現金3200余元,價值1800多元的首飾,后被公安機關抓獲。
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對策
要預防青少年犯罪,消除青少年犯罪的思想根源,必須加強正面典型引導,及時矯正心理偏差、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1.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
許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在性格上往往存在著許多缺陷,因此,引導青少年學會如何自我完善自己的性格,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尤為重要。家庭、學校在教育過程中,要讓他們多讀一些好書,多提供一些學習的榜樣和范例,使青少年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學會做人的道理,不斷完善自己良好的性格。同時,家長、老師平時要注意發現他們的不足、及時幫助他們改進缺點,并教育他們自覺遵紀守法、培養自律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及時矯正青少年犯罪前的心理狀態
平時家長、老師要注意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注意到他們的敏感、好奇、喜歡模仿的特點。把這些特點引導得當,使之發展成優點而非缺點。另外,還要多與孩子談心,用平等的心態,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交流。一般情況下,青少年犯罪前都是有前兆的,家長、老師只要細心觀察,及時加以引導,就會將犯罪消滅在萌芽狀態。
3、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一方面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講座,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為青少年提供解決心理煩惱和困惑的途徑,培養青少年自尊、自愛、尊重他人并樂于幫助他人的品格。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將法律知識貫穿其中,從細微處將普法教育體現出來。努力將青少年培養成積極進取、人格完整、熱情開朗、身心健康的一代。
4、凈化社會環境。要加強正面典型人物的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先進、弘揚正氣、揚善懲惡的良好氛圍,使公平正義成為社會的主流。其次,進一步凈化社會風氣,創造積極健康的社會環境,清除—切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精神垃圾,加大“掃黃打非”力度,取締“黑網吧”,禁止淫穢暴力等影視、書畫、圖片作品的發行與傳播,徹底根除滋生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