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基層成業
作者:王成玉 薛忠勛 發布時間:2010-08-30 瀏覽次數:1180
喻赤,1985年考入法院,在4個人民法庭崗位上一干就是25年。尤其在擔任時堰、唐洋人民法庭庭長時,帶出了兩個全面過硬的先進人民法庭,并培養了20多名熱愛法庭、司法為民的“得意門生”。人們齊聲稱贊他是樂在基層成業的“孺子牛”。
孜孜追求融情于法
2009年8月,喻赤審理的一起“招夫養夫”的案件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江蘇衛視《人間》、江蘇城市頻道《零距離》、鹽城電視臺《七點看法》等欄目都以此為素材作了報道。
原告周某以丈夫朱某車禍后顱腦外傷致精神障礙、夫妻家庭生活難以為繼為由起訴離婚。但周某認為,與朱某感情篤深,如能重新建立家庭,仍然自愿與新入贅的丈夫共同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朱某。喻赤受理此案后發現,案件看似簡單,其實異常復雜:如果判不離,似乎有違人倫,因為原告上有老父、下有幼兒,還有生活不能自理的朱某,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確實難以支撐這個家;如果判決離婚,則與婚姻法規定的“離婚須夫妻感情破裂”的原則相悖。為恰當處理該案,喻赤認為,女方離婚的理由不是因感情破裂,恰恰是出于對男方深厚的感情才提出“離婚不離棄”的主張,這種大義之舉乃社會新風尚,理當倡導支持。此類案件雖不能以判決結案,但并不排除調解達成協議。于是,在案件處理過程中,喻赤始終把握住法與情的平衡,并以調解的方式貫穿其中。經過十幾個回合的穿梭調解,周某與婆家人(朱某法定監護人)終于達成了調解意向,既保障了為家庭付出辛勞的男方的權利,同時也滿足了女方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
“變情與法的博弈為情與法的交融,是社會和諧的需要,也是法官的更高追求。”該案的成功審結,印證了喻赤的職業追求。
首創“訴警對接”機制
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是喻赤在人民法庭工作期間的真實寫照。2007年他在時堰人民法庭任庭長時,首創的全國“訴警對接”機制就是最好的佐證。
2007年,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時堰人民法庭所轄四個鄉鎮民間滋生的各類糾紛日趨增多,涉及民權爭議的治安、交通事故糾紛由2006年的873件上升到
面對百姓的司法需求,喻赤帶頭探索了一條新機制——訴警對接。在公安的基層隊所設立工作室,并根據相關法律制訂了機制流程和制度。該機制在運作中對涉及民事權益爭議的治安糾紛或交通事故賠償糾紛,經公安機關協調當事人已就民事權利和義務達成協議后,當事人經公安機關告知并自愿申請法院確認的,法院立即派員審查協議,現場立案、制作民事調解書。該模式經法院與公安局聯合發文推廣,成功調處一大批群體性糾紛,減輕了當事人的訟累,提升了公安機關的公信力,降低了司法成本,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的“多方共贏”效果。最高人民法院專門以信息的方式向全國法院進行推廣,《人民法院報》也專門予以全面報道。
2009年初,喻赤調至新的法庭工作后,調研勁頭不減,根據“訴警對接”和“訴調對接”與“警調對接”三大機制資源,在轄區內設立了訴警調服務中心,將訴訟調解、行政調解、民間調解有機銜接,形成三位一體的多元化解決糾紛新機制。今年1-7月,該庭案件調解率達93 %,位居全市法院前列。
始終懷有一顆愛民心
喻赤在人民法庭工作25年,其中長達15年一直在比較偏遠的法庭工作,駐庭早已成習慣,法庭就是他的家。
與他一起在法庭工作的同事都說:他對家人虧欠太多,作為兒子,他愧對年邁的父母,在老父生病時,他不能床前盡孝;作為父親,他愧對自己的獨生女兒,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中考、高考時,卻不能陪伴左右;作為丈夫,他愧對自己下崗的妻子,在她承擔著繁重的家務時,卻不能為之分憂。但他對待百姓,始終懷有一顆滾燙的心。
年僅10歲的女孩小霞,父母離異后一直隨母親生活,由于母親體弱多病和父親再婚后遷往外地工作,小霞的撫養費沒有了著落。在讀到中專一年級的時候,她向法庭申請執行。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法庭執行期間,小霞的父親又因故致殘,不但無法支付小霞的生活費,就連自己治病的錢也是四處舉債。小霞的生活一下子墜入了低谷,頃刻萌生退學及輕生的念頭。
“我們是人民法官,應當伸出援助之手拉她一把,幫她揚起生活的風帆。”喻赤當天召開庭務會,組織全庭干警捐款三千多元,專門送到學校。并對小霞說:“你的案件是法庭管的,你的困難我們也要管到底!”喻赤及時有力的鼓勵,使小霞重新找回了自我,愉快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如今,小霞已考上大學,每年假期回家,她必到法庭看望這位曾經幫助他的好叔叔,其情其景被人們傳為美談。
時光荏苒。喻赤已由青絲熬成兩鬢斑白。憑著深植基層的一腔激情,收獲多多,先后兩次被城市中級人民法院評為“人民法庭先進工作者”;兩次榮立鹽城中院個人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