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和百姓在一起
作者:陸圣斌 發布時間:2010-08-16 瀏覽次數:1626
“我要找庭長。”
“楊庭長啥時來上班?”
聽說楊庭長生病住院了,每天有許多老百姓打電話詢問:有的關心自己的案子何時著落;有的關心楊庭長何時康復;有的不顧年老體弱,冒著酷暑,從偏遠鄉村專程送來花籃,祝福楊庭長早日出院;有的在為楊庭長默默祈禱,還送來治病偏方……
楊庭長是誰?他就是南通市中級法院立案庭副庭長,全國優秀法官,名叫楊志南。
楊志南何以牽動這么多老百姓的關注?他在南通中院的25年,在立案信訪工作崗位上就默默無聞地干了22年。22年的立案信訪工作,他懷著對黨的赤膽忠心,懷著對老百姓的滿腔熱情,為前來信訪的百姓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實際問題,忠實地踐行了胡錦濤總書記發出的“同人民在一起”的莊嚴號召。近3年,他處理各類上訪案件910件,平均每年接待來訪百姓1500多人次,成功化解重要涉訴信訪案件60余件。他先后榮膺全國優秀法官、江蘇省優秀政法干警、江蘇省十佳法官、江蘇省“創安先進個人”、江蘇省信訪工作先進個人、南通市勞動模范、南通市十大平安衛士,先后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個人二等功3次、個人三等功1次。日前,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了《關于在全市法院開展向楊志南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近日,南通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陳斌在南通中院院長馬志相陪同下,專程赴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探望楊志南,稱贊他是新時期人民法官的楷模。
“用自己的行動架起黨群‘連心橋’”
法院是社會矛盾集中的地方,法院的立案信訪部門更是各種錯綜復雜社會矛盾的處所。22年的立案信訪接待,楊志南不知遇到過多少當事人的謾罵、毆打,但他堅持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臉上總是掛著笑容,認真接待,耐心傾聽,緩解當事人的激動情緒。
躺在病床上的楊志南談到自己接訪的事,語氣低沉地指著手背上的傷疤說:“這是被當事人挖的。我被打是經常的,但我保持冷靜和克制,面帶微笑,讓當事人把話說完,在傾聽中反復琢磨,在記錄中深悟道理。覺得有理的,事后找有關部門協商解決。”
提起楊志南,李玉英激動得淚水盈滿了眼眶,她怎么也忘不了楊志南為她一家四處奔波游說解決住房的事。20多年前,李玉英以種地為生,她和幾個孩子一起住在平房里,有吃有住,過著平淡的日子。后來,孩子們漸漸長大了,幾個都結了婚,就小兒子沒成家。當時某領導發話,這一帶將來要開發,10年之內不得批建住房報告。幾年后,李玉英的小兒子要結婚,沒房住,找村里、找鄉里要求建房。村、鄉干部就搞擦邊球,同意她先砌房子住。小兒子夫妻倆婚后育有一小孩,日子過得和和美美。一晃又過了5年,遇到了拆遷。原先的舊房子有證的,現在的新房子沒有證,村里有證明,鄉里也認可,但有關部門和開發商卻不同意給房子。李玉英起訴被駁回。于是,李玉英背井離鄉,上訪了整整10年。
楊志南聽完李玉英的陳述,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老百姓原先有房子住,不能現在沒房住,應該越住越好才對呀。我要用自己的行動架起黨群‘連心橋’。”在取得法院領導的支持后,他和法官吳風一起找有關部門協調,找開發商談。開始有關部門和開發商不理不睬,后來干脆一口回絕:“你們法官怎么幫刁民說話,要給法院給。”楊志南先后10多次去協調,都被回絕了。為此,楊志南向市委政法委、市信訪局領導匯報,最后又同有關部門和開發商據理力爭,最終使李玉英一家得到了妥善安置。
從做信訪接待工作的第一天起,楊志南就常常告誡自己:法官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關系到黨和政府、法院和法官的形象,決不能讓老百姓說有損于黨的形象的話。楊志南說:“做法院信訪工作,要有政策觀念,要有法律水平,更要有百姓觀念,不管上訪百姓有理沒理,接待時態度要熱心、傾聽要耐心、記錄要專心、看信要細心、解釋要真心、答復要誠心,在感情上與百姓相通,在心靈上與百姓共鳴,只有這樣,才能做好工作。”
“對百姓要有深厚的感情”
楊志南常說:“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法官是人民的法官。在信訪接待中,要想做一名讓黨放心讓百姓滿意的法官,對百姓要有深厚的感情。”他對每一位上訪百姓都耐心釋法明理,對有理的上訪百姓,他憑著一個法官的良心,不怕跑斷腿腳,不怕磨破嘴皮。
周國英,這位50多歲的農村婦女,30多年前在鄉衛生院做了絕育手術后腹部經常疼痛。鄉里原來給他每月補助12元,后來鄉鎮合并就沒有了。于是,她身上背著一個包,包里裝著10多種藥,與兒子一起上訪,她聲淚俱下地訴說了幾十年來的痛苦。
楊志南回到家里,夜晚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覺:“這個該有關部門管的事咋就不管呢?作為一個信訪法官,我應該管。”
第二天,楊志南冒著風雨下鄉去了。他跑信訪局、跑計生委、跑當地法院,然后帶著信訪局長、計生委主任、法院副院長、庭長一行來到鎮政府。之前,鎮黨委書記向楊志南拍胸保證,就這么點錢,鎮里解決。想不到今天書記卻改口了:“以前我是說過的,后經黨委討論,大家一致反對,我說了不算。”接著,一個鎮長大發雷霆,指著楊志南破口大罵:“你們法官怎么能幫這種人說話,這不是鼓勵他們上訪嗎?我們政府沒錢,要給法院給。”
楊志南壓住心頭的怒火,語重心長地說:“同志,你對待我們是這樣,可見你平常對待百姓的態度了。你這樣蠻不講理,難怪老百姓要上訪。我們是共產黨的干部,就是要為老百姓解決困難,不然要我們干什么?”一席話,說得那個干部慚愧地低下了頭。
10多年了,周國英和兒子漫漫上訪路,幾多艱辛,誰人知曉?如今看到楊志南帶人親自登門,心中的積怨一股腦兒涌出,又是哭又是鬧。按說,此事楊志南完全可以不管,或向有關部門一推了之。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親人般地關懷周國英。等周國英情緒平穩后,楊志南像老鄰居似的拉家常,慢慢地融化了積郁在周國英心中多年的堅冰。談著談著,不知不覺太陽下山了。楊志南最后說:“今天我們來是幫你解決問題的。決定一次性給你補助到位。還給你辦了兩份農保。”這時,楊志南肝胃部位感到隱隱作痛,豆粒大的汗珠從額頭滾落下來,臉色鐵青。同行的同志見狀勸他休息。他說:“沒事,有點累,過會兒就會好的。”
周國英聽說已幫她解決了問題,后悔剛才責怪楊志南。她哽咽著說:“謝謝楊庭長,謝謝黨和政府。”
楊志南就是這樣時刻想著上訪百姓,為百姓解決問題。一對來自偏遠農村的60多歲的殘疾夫婦來訪過了乘車時間,楊志南不僅掏錢安頓他們吃住,還給他們第二天返回的路費;一對年邁老夫婦拆遷后沒房住,楊志南協調有關部門不僅解決了一套住房,還答應出資1萬多元購置日常生活用品。臨近春節,錢一時沒到位,楊志南墊資親自采購,并和幾個法官一起當搬運工,使他們在春節前住進了新房;有一年大年三十,一名信訪百姓生活困難,楊志南親自送他回家,還給他200元置辦年貨……多年來,楊志南自掏腰包上千元,這對生活困難的上訪百姓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這正如許多上訪百姓說的那樣:“我們想到的,楊庭長幫我們辦到了;我們沒有想到的,楊庭長也為我們辦到了。楊庭長比我們的親人還親!”
“苦練內功,成為百姓心中的‘活字典’”
楊志南祖籍河北,1957年6月生,父親是南下干部,他從小在部隊長大,下過鄉、做過工,1985年招干進南通中院,對百姓的難處有著切身的感受。從當法官的那一天起,他就暗暗下決心:“要做一個百姓滿意的好法官。”3年后,他走上了信訪接待的崗位,20多年來,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記得剛進法院不久,楊志南和一位法官去一個縣里辦案,當地百姓說的是方言,他一句也沒聽懂。回來后,楊志南吃不香,睡不安,深深地思索著:“我要苦練內功,成為百姓心中的‘活字典’。”
南通地區有七八種方言,要學起來談何容易,楊志南跟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志學習方言,不到一年時間,他不光能聽懂本地的所有方言,還可用方言進行交流,成了有名的“南通通”。
攻克了語言關,楊志南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做一名信訪接待的行家里手。他每接待一個上訪百姓,都詳細記錄,每隔一段時間,將整理的資料分門別類裝訂成冊。對一些歷史檔案,本院資料不全的,他就跑市檔案館、市公安局等有關部門,對每個案件的案號、案情等基本情況進行摘抄。市公安局有近10萬冊檔案資料,楊志南將所有案號全部抄了下來。
楊志南說:“很多信訪事情,沒有資料,沒有經驗積累,就辦不成。許多歷史問題是很復雜的,不能單憑上訪百姓口頭反映,必須查到他的歷史檔案。”
王貴,這個解放前為革命出生入死的地下黨,解放后被判反革命罪赴青海勞改。1979年從青海回來后,他就跑有關部門申訴,因沒有材料,多年無結果,后來找到了楊志南。楊志南獲悉老人的經歷后,多次跑市有關部門,跑市檔案館,跑市公安局,還翻閱了中院所有檔案,只有檔案號,沒有材料。楊志南寢食不安,有一天夜里,他突然眼前一亮,披衣坐起,喃喃自語:“他回來去哪了,可能檔案就在哪。”
朝霞剛剛露出笑臉,楊志南就給王貴掛了電話,約他面談。
“你從青海回來去哪了?”
“去了南通縣。”
“為什么去南通縣?”
“我老伴是南通縣的,先回南通縣了,后來到南通市的。”
楊志南想:問題可能就出在這兒。他馬不停蹄地去了南通縣公安局,發現了一部分;又去了縣法院,也找到了一部分。這樣,王貴的所有檔案資料全找到了。最終王貴得到了徹底平反。
王貴顫巍巍地來到南通中院,見到楊志南抱頭失聲痛哭:“楊庭長,沒有你的幫助,我王貴死不瞑目啊!”
楊志南每天比別人早上班一個多小時,中午和下午比別人晚下班一個多小時,節假日常常加班加點。如果按每天8小時計算,他一年少說也比別人多上班3個多月。他白天接待群眾來訪,下了班整理卷宗和資料。22年來,他整理了近1000冊資料。這些資料有解放前后的,有文革期間的,有現在的。不少上訪百姓缺乏材料,只要找到楊志南,就能查到。他對數百名信訪百姓的情況如數家珍,每年獨立化解20多個重大疑難信訪案件,有5戶20多年的老上訪,在楊志南的努力下得到徹底化解。今年73歲的方誠,歷史上先后4次被錯判坐牢,最終宣告無罪。提起楊志南,方誠老淚縱橫:“我上訪了30多年,因為材料不全,上告無門,是楊庭長為我洗刷了冤屈。”
他心中時刻想著百姓,唯獨沒有想到自己
由于長期的勞累,2008年,楊志南明顯地感到渾身疲憊,四肢乏力,但他依然全身心地撲在信訪工作崗位上。去年11月患肛瘺,手術不久,刀口沒愈合,他就纏著醫生要求出院。醫生開出病假條,休息2個月。2個月,哪能等這么長時間,楊志南掛念著幾個信訪百姓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在家一天都呆不住。第二天,他一瘸一拐地來上班了。他不能坐,一坐肛門刀口鉆心地痛,只能站著接待,一天下來人幾乎累跨了。回到家,愛人心疼地說:“明天你就別上班了。等好了再去。”楊志南說:“明天,我有辦法坐了。”以后,在上班的路上,人們經常見到他身上背著一個充氣的汽車內胎,步履蹣跚地走著。接訪百姓時,輪胎往凳上一放,人坐在上面,減輕疼痛,但人不時地冒虛汗。上訪百姓見狀,不忍心了,勸道:“楊庭長,你回去吧。等你病好了,我再來。”楊志南笑了笑說:“沒事。”
今年3月,病魔悄悄地向楊志南逼近,腹胃部疼痛經常折磨著他。他愛人宋玉萍多次讓他住院檢查,他說:“等我執行信訪任務回來再說。”一走就是半個多月。回來不久,他隨身帶著止痛片,瞞著領導,又外出執行信訪任務去了。他晴天一身泥,雨天一身水,每天早出晚出,夜里整理資料。同事經常見他臉色蒼白,走路困難,乘坐公交車,腿邁不上去,勸他休息。楊志南總是說:“我行。這事讓我來處理。”在外整整66天,他體重由原先的180多斤下降至120斤。最后幾天,同事們很少看到他吃飯,幾乎粒米未進,他沒有吱一聲,直到
這時,楊志南感到身體非常虛弱,肝胃部位刀絞般地痛,他在妻子的陪同下去醫院掛水了。醫生勸他住院,他說:“我手上這么多事情,怎么能住院呢?”從醫院距離他家300多米,他走一段歇一歇,一連要歇10多次。就是這樣,最初幾天,楊志南上午上班,中午掛水,下午硬撐著又來上班,接待上訪百姓。后來,實在不行了,給庭長任乃法請假。任乃法庭長和吳風法官去醫院看他,才知道他已住院掛水10多天了。吳風見他住院穿著制服感到納悶,便問:“楊庭長,你住院怎么還穿制服?”
楊志南勉強笑了笑:“掛完水,不用換衣服就可以直接到法院上班。幾個上訪百姓的事情還沒解決。還得跑。”
楊志南的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重了。醫生建議赴上海治療。
楊志南身患重病的消息,牽動了中院領導和全體干警的心,中院院長馬志相代表中院黨組和全體干警專程赴上海探望,懇請醫護人員想盡一切辦法挽救他的生命,不少干警自發地前往探望。
楊志南躺在病床上,臉色鉛灰,不能吃任何東西,一吃就吐,但他頑強地同病魔進行搏斗。他對前去探望的領導和同事說:“過2個月,等病好了,我就去上班。”
榮康:
我由于身體原因,可能2個月內不會來上班,辛苦你了!
楊志南
這是楊志南在上海住院治療期間給同事任榮康發的手機短信。
楊志南的妻子宋玉萍含淚說道:“他早就患病了,我多次勸他去醫院看看。他總說工作忙,等忙完了這陣子再說。去年他78歲的母親不慎摔斷了腿,他因忙于工作也沒有回遠在千里之外的天津探望。還是我去處理的。”
聽說記者要采訪,他笑了笑,說沒什么談的,只是僅了一個法官應盡的職責。他最后聲音沙啞地說:“我們這個職業是面對老百姓的,解決老百姓的糾紛,要讓他們雙方勝敗皆服。”
在楊志南辦公室里,掛著兩幅栩栩如生的國畫:一幅畫中有兩個人物,一個是古代的包青天,一個是楊志南,畫的右上角題著這樣的詞:天地之間有桿稱,稱桿子挑江山國泰民安;另一幅是天地人和。這是一位家住江蘇鹽城70多歲的上訪戶徐菁華畫的,老人的事雖然還沒有解決,但老人不怕路途遠,親自送畫給楊志南。這兩幅畫,不僅代表了上訪百姓的共同心聲,而且折射出楊志南22年信訪工作一心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
楊志南,你永遠和百姓在一起,時刻關切百姓的安危冷暖,與百姓心心相系,正如魯迅所說的:“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