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青年法官自我成才“四立”
作者:胡杏 發布時間:2010-08-03 瀏覽次數:811
青年法官是一個富有朝氣、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群體,是推進審判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力量,但青年法官的優勢在年輕,劣勢也在年輕,由于年輕而經驗不足、國情意識不強,由于年輕而理想信念不牢、待人接物不得體等等,因此,作為新時代被寄予厚望的青年法官,如何以法院精神為指引,自我成才,盡到服務法院重點工作的責任,值得深思。我認為,青年法官要自我成才應做到“四立”,即立志以求遠、立行以求功、立德以求尊、立言以求新。
一、立志以求遠
人貴有志,立志是成才的前提。“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對于一個人而言,立志是百事之首。古往今來,“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正是高遠之志,造就了許許多多的千古風流人物。立志要存高遠,以國家利益為重,以人民利益為重,即使所立之志是在最平凡的崗位上爭創一流,但不懈追求仍然可以稱得上是志存高遠;若所立之志只是為了獲得一己私利,即使擁有吞吐天地之量也仍不脫小人得志之嫌。青年法官的崇高志向就是“公正廉潔為民”,就是把自身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司法事業中,使個人價值得到最大化的實現。《論語》里有這樣一則故事,魯國的一位權臣孟孫氏要讓陽膚去做法官,陽膚先去請教曾子如何才能做一名好法官。曾子說:“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意思是說,現在的社會當政者沒有做到他們該做的,社會一片散亂太久了。若是老百姓的過失在你判案的時候被抓到了,不要高興,反而要憐憫他們。這是何等的擔當!作為一名法官,就應當有大氣量,要心懷天下,常修為政之德,常做利民之事,常謀發展之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有了崇高的志向,還要分階段制定短期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接近自己的志向,贏得成功。
二、立行以求功
立行是成才的關鍵。志可以說是一種追求,能否達到勝利的彼岸,關鍵是立行。立了志,不去立行,志就是“鏡中月”、“水中花”。對于青年法官來說,立行就是要做好本職工作,甘于立足崗位做艱苦細致的工作。這就要求青年法官具備三種精神,一是刻苦鉆研的進取精神。要篤學勤思,“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廣泛持久的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修煉自己的道德品性,通過深入的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鑒別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青年法官法學理論知識較強,法言法語運用較為嫻熟,但現在辦案講求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統一,當代中國法官,既要會講法理,也要會講道理、講情理。在這方面,青年法官是較為欠缺的。所以,要走入社會,走向群眾,增強閱歷和生活經驗的積累,這樣才能在辦案中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用群眾信得過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糾紛。三是樂于奉獻的團隊精神。和則兩利,斗則俱傷。青年法官有昂揚斗志,有銳氣,但也要注意講求合作,不要認為凡事都是自己對,要能夠傾聽別人的意見,吸納別人的觀點。
三、立德以求尊
百行德為首,立德是成才的根本。平凡而清貧的審判工作需要高尚的精神來支撐。青年法官,尤其是30-40歲的青年法官,面臨著贍養父母、養育子女、購房還貸、社會競爭等重重壓力,沒有健康積極的心態和高尚的精神品格來支撐,就難以擔當好法官這一職責,就難以完成審判工作并贏得社會的尊重。立德,首先就是要保持一顆務實清廉的責任心。將克己奉公作為自己的立德之本,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做到慎思、慎欲、慎獨,善于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經得起各種物欲的誘惑,切實增強自律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其次,要保持一顆謙遜的平和心。要謙虛為懷、謙和為人、謙讓從事,以淡泊之心對待自己的得失,以欣賞之情看待別人的升遷,調整好心態,才能始終保持工作熱情。最后,立德還需要保持寬容的心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豁達才能夠心寬,要懂得正確對待別人思想上的分歧與差異,容忍他人的過錯和無禮,與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
四、立言以求新
立言是成才的重要條件。“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立言的威力。“立言”,在我看來,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說自己該說的話,二是寫自己該寫的字。作為法官,就是要為維護百姓根本利益“說話”,就是要為司法改革創新“寫字”。能動司法,是當前我國司法的基本取向。在我國處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各級法院都積極調整司法理念,堅持能動司法服務大局,作為青年法官,有責任有義務為改革創新盡一份力。青年法官,要利用思想更解放,思維更活躍的優勢,突破因循守舊的思維瓶頸,突破畏難畏險的思想觀念,用寬廣的思路、開闊的胸襟,大膽地吸納一切有利于推動工作開展的先進理念和先進方法,沉下心來,結合辦案實踐,主動深入調查研究,積極獻言獻計獻策,為司法改革創新提出一點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面對工作難點時,要敢于逼著自己想新招、出奇意,花功夫、下力氣,不破難題不罷休。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情況以及涉及民生等方面的突出問題、熱點問題,主動進行分析研判,為法院確定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著力點,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