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判案”的完美詮釋
作者:王偉 發布時間:2010-01-19 瀏覽次數:2065
她叫陳燕萍,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靖江市人民法院園區法庭副庭長。
70%的調解率
陳燕萍所在的園區法庭,是一個面對鄉村的基層法庭,每天面對的大多是些家長里短、鄰里糾紛的民事官司。盡管案多人少,幾乎每天都要處理案件,但作為一名法官,陳燕萍卻從不輕易判案,而總是“偏好”采取調解的方式處理案件。
那是一起房屋確權案件。年近七旬的吳老漢被侄女告上法庭。原告認為,吳老漢所住的房屋是其父母的遺產;吳老漢卻認為房屋是自己出錢蓋的,雙方鬧得不可開交。
陳燕萍接手案件后發現,房屋確實是由吳老漢出錢所蓋,原告的訴訟請求應該駁回。按說立馬可以了結案件,可陳燕萍卻遲遲不判。她分別找來雙方,聊他們的叔侄血緣親情,直聊得叔侄二人淚流滿面,握手言和。
“很多案件,如果一判了之,對法官來說倒是省心省事,但鄉親們抬頭不見低頭見,可能就因為一件小事埋下心結,從此老死不相往來,甚至反目成仇。”陳燕萍說,原告父母早逝,只有這一個叔叔,雖然他們積怨已深,但只要用心尋找出他們結怨的癥結,喚回親情,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調解意味著給自己添麻煩,但陳燕萍說,我只不過多費了一些時間和口舌而已。審案中,陳燕萍始終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實現哪怕百分之一的調解可能。
靖江位于長江三角洲,是蘇中經濟發展的領頭羊,群眾維權意識強,勞動爭議、房地產案件相對較多。陳燕萍說,作為一名法官,要有大局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維護當事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積極居中斡旋,盡量避免雙方的對抗和對立,實現和諧司法。
去年下半年,靖江某民營企業的13名員工,為養老保險把企業主告上了法庭。盡管事實清楚,但陳燕萍并沒有急于判案。陳燕萍了解到,如果完全按照職工的主張判案,一方面會引起連鎖反應,涉及幾百名職工,而更大的問題是,企業會因此垮臺。這樣一來,即使職工勝訴,企業沒了,大家的飯碗也隨之喪失。
陳燕萍決定還是采取調解的方式處理案件。一方面對企業負責人說,企業存在問題,職工權益必須維護;一方面對職工說,企業存在困難,一步到位解決問題,企業這個“鍋”沒了,大家也吃不上飯。結果,該企業在陳燕萍的建議下,對同類職工也進行了補償,從而避免了一起群訪事件。同時,采取分期兌現補償,又給了這個企業生產自救的余地和條件。如今,這家民營企業渡過難關,越辦越興旺了。
“打民事官司為了什么?就是化解人的矛盾。只有讓矛盾化解得更徹底、更完善、更和諧,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和諧司法精神。”15年來,陳燕萍受理的3000多起案件,70%是通過調解解決的,而離婚案件的調解率更高達90%。
尋找情與法的結合點
“好多當事人我不讓你們去采訪,怕揭傷疤,再讓他們傷心。”
為當事人著想,尋找情與法的結合點,陳燕萍不放過任何細節。
“我真的不知道你傷成這樣,那天不應該傳喚你到法庭去,我向你道歉!”新橋鎮的張強在妻子提起離婚訴訟期間遭遇車禍,癱瘓在床,妻子要離婚,而張強死活不同意。看到癱瘓的張強被親友們抬進法庭,陳燕萍深感內疚,于是專程到張強家里看望他。
推開張強家的門,一股令人作嘔的臭味迎面而來,陳燕萍若無其事地進了屋。從窗戶透進的光線,照見張強躺在床上,手里拿著一根竹棍,面對著墻邊開得山響的電視機。陳燕萍意識到,看電視是張強平日的精神依賴,她沒去理會電視機,而是跨過竹棍,想去打開窗戶。這時,張強大聲地說:“不要開,待會兒沒人關的。”陳燕萍微笑著說:“沒事的,走的時候我會關上。多換換氣,對你身體有好處。”
張強的目光從電視屏幕轉向了眼前的這位女法官。
“你是第一個不嫌我臟,還那么近地和我談心的人,今后我都聽你的!”
張強心里原本緊閉的窗戶終于打開了。強扭的瓜不甜,離就離吧。張強現在天天鍛煉身體,生活也能自理了。
情與法常常是沖突的,然而也常常是密不可分的。在陳燕萍看來,調解有多種方法,但總離不開一個“情”字。
每當拿到案子,陳燕萍總是想方設法找到情與法的結合點。“因為我相信,贍養案件會有親情,離婚案件會有舊情,鄰里糾紛還會有鄉情,欠款糾紛還會有友情,交通事故還會有同情。”
當事人老朱與陳嫂就是她反復調解破鏡重圓的。
原來,20多年前,老朱上門與帶有一兒一女的陳嫂結了婚。沒想到前不久,老兩口因瑣事離了婚,進而向法院提出了分割房產的訴訟。陳燕萍上門了解情況,陳嫂兒子威脅說,假如這房子分給姓朱的,我就與他白刀子進,紅刀子出。陳燕萍慢慢了解到,老朱夫妻兩人的感情并沒有真正破裂,離婚只是一時之氣,老朱有主動和好的意思。因此,陳燕萍沒有急著開庭,而是做起了“和”的工作,先后多次找陳嫂和她的兒子談心,找來陳嫂表妹、兒子的對象和鄰居幫助做工作。陳嫂兒子定親那天,陳燕萍出主意,叫老朱主動幫助兒子張羅親事,并給準兒媳婦送了個紅包。通過多方努力,終于拉近了他們的距離。再后來,陳燕萍又幫老朱向有關方面反映,解決了他家的住房困難,使一家人又重歸于好。
有個債務糾紛,被告長期在外打工,有意拖欠還款。一天,原告急匆匆地找到陳燕萍,說被告回家了。陳燕萍立即開著警車前往被告住地,當她來到村口,只見被告家門口爆竹聲聲,熱熱鬧鬧,原來這里正在辦喜事。見此情景,陳燕萍立馬調轉車頭,放棄了這次機會。
第二天一早,被告就主動來到陳燕萍辦公室,把全部欠款都帶來了。被告說,昨天,我看到你們站在村口,心想肯定要來抓我,這下可丟盡了臉。但你給我留了天大的面子,我不能不識抬舉。
短評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陳燕萍扎根基層人民法庭15年,辦案3000余件,無一例錯案,無一例投訴,無一例上訪。能夠實現如此“案結事了”的和諧司法境界,在于她能夠深刻把握法律精神,融情于法,把法、理、情有機結合。
常言道,“法不容情”,表面看,法、理、情三者很難兼顧。但實際上,法、理、情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法是客觀、穩定的標準,是理的升華,也是情的歷史積淀。真正的理和情,不僅不會和法律沖突,相反,通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才能實現和諧司法,使法律的施行更加順暢有效。和諧的司法理念,不能只是讓當事人判服,而要讓人信服,以至“心悅誠服”。真正的法治社會,應該建立在公眾對法的普遍理解、廣泛認同和自覺遵守法律的基礎上。
陳燕萍執著調解,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讓群眾體會到法律公平與正義的同時,更感受到法律的陽光和溫馨。陳燕萍的職業追求,無疑是每個職業人的學習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