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官司可看“門診” 解糾紛自選專家
作者:蔡 煒 發布時間:2012-09-11 瀏覽次數:990
常州以百姓滿意為圓心,在全國首創門診式訴訟,推出第三方醫患調處等創新舉措破解社會矛盾,使法治惠民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
“一直以來訴訟不分層,簡易程序不簡易、普通程序不普通、終審判決不終局。老百姓打官司想快快不上,當慢慢不下,案結事難了。”為了解決破解這個難題,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11年初提出創建門診式訴訟服務中心的全新構想。
何為“門診式”?武進區法院黨委書記、院長潘桂林解釋說,醫院治療的是身體疾病,而法院是醫治社會疾病,修復社會關系。借鑒醫院門診部的運行模式,“法院的審判大樓猶如'住院部',基層的四個人民法庭是'巡診部',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勞動正義巡回法庭好比'專家門診',訴訟服務中心則是敞開大門接待群眾的'門診部'。這一來,案件辦結速度從原來的三到五個月提速到16天。”
武進法院立案庭副庭長朱杏玉介紹說,訴訟服務中心平均每天接待200多人,全年接待達3萬余人。記者看到,寬敞明亮的服務大廳內,設立了導訴臺、9個案件受理窗口、兩個收退費窗口,可以辦理立案審查、公示催告、督促執行、司法鑒定、支付令、收轉材料等9項業務。同時,出于為群眾提供便利的考慮,大廳內配備有電子觸摸屏、自動叫號機、自動取款機、12368聲訊電話等設施,電話、網絡、傳真、復印等服務一應俱全。為促使審判資源配置到位,中心還配備立案庭工作人員12人,速裁中心工作人員11人,督促執行人員6人,高于全院審判、執行人員總數的25%。
辦公面積300平方米的中心北直街31號,是目前我省規模最大的醫患糾紛調解機構。100名法學和醫學專家的個人照片及專業特長全部公布在調處中心的墻上,遇到醫患糾紛,醫患雙方協商、選定人選后對醫療行為進行評估。
調處復雜疑難糾紛時,醫調中心會在專家庫中選擇3-5名專家到調解現場合議,提供為調解參照依據。常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孫國建說,這是屬于獨立第三方性質的社會組織,由于它的介入,醫療機構單方面話語權將不復存在,醫患博弈將逐步趨向公平。
為了最大程度照顧患者利益,常州市還建立了“調保對接”機制,由市衛生局統一組織城區10家二級以上醫院以捆綁形式共同在1家保險公司投醫療責任保險和財產保險,同時,醫護人員也需與所在醫院一起投醫療責任保險。這里的醫療責任保險涵蓋醫療事故、醫療損害、醫療意外在內的所有醫患糾紛,其理賠依據,約定為醫患糾紛調處中心出具的“醫患糾紛調解協議書”或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調解書。
目前,窗口已經接待來訪群眾3779人次,調解糾紛916起,件件案結事了,賠付4087萬元,全部賠付到位。重大醫療糾紛事件發生率、醫療衛生行政投訴率、醫療糾紛信訪和訴訟率分別下降了100%、90%、80%和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