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浩信訪工作室-- 全省法院系統首個以法官名字命名的信訪接待室。

  這是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子:兩張桌子,幾把椅子,桌上放著一摞厚厚的材料。墻壁上,掛著信訪接待工作流程、禮貌用語,一幅寫著”鐵肩擔道義“的牌匾,異常醒目。

  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李后龍感慨地告訴記者,別看這個”小工作室“,它是法院工作的一個窗口,是法院聯系人民群眾的紐帶,它既反映著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也反映著法院的審判質量和效果,對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揮著減壓閥、穩定器的作用。

  陳玉浩的”助手“

  在陳玉浩信訪工作室,時常見到不同的年輕身影,他們是法院的”新兵“,也是陳玉浩的”助手“。趙濤就是其中一位。

  嘈雜的環境,繁雜的工作,復雜的信訪者,艱苦的工作環境讓這名年輕女法官有點”措手不及“。趙濤告訴記者:當助理的第一天,工作室內先后來了60多名當事人,有帶怨氣者,有困難求助者,有無理取鬧者。但陳玉浩始終如一的微笑、沉穩、專業。

  沉穩、專業,這是趙濤首堂課收獲的兩個關鍵詞。她還清楚地記得,今年3月,心急火燎的宋某來找陳玉浩,請他幫忙為自己的房子解封。

  事情發生在2010年4月,宋某為朋友父親的案件做財產擔保時,自己的一套房子被查封。案件了結后,房子卻并未解封。今年3月,宋某準備將該房屋出售時,遇到了難題:房屋未解封,買家要求解約并賠償損失。然而,由于行政區劃調整,九里法院被撤銷,房子無法解封。

  為了房子解封,無奈之下,宋某前來信訪。陳玉浩立即幫他聯系到原辦理法官,找到了檔案,核實情況后,立即向領導匯報,院領導決定特事特辦,立案庭召開特別會議,出具解除查封裁定,并派兩名法官陪同前往房產部門,當場解除了房屋的查封,使宋某在最后期限完成了房屋過戶手續。這一”當天接訪,當天執結,當天息訪“的事例,給趙濤即將開始的法官生涯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

  “陳老師”,趙濤一直這樣稱呼陳玉浩。她在自己的實習日記中寫道:陳老師的細心、耐心、愛心、專心、恒心,源自一份責任,一份對群眾的感情。作為一名即將身著法袍的法官,這份責任和情感必須常掛心上。

  從去年以來,市中級法院安排多名年輕法官到陳玉浩信訪工作室實習鍛煉,他們學習陳玉浩,將“陳玉浩精神”在各自崗位發揚傳承。

  潛移默化中,受到觸動的除了新法官,還有一群信訪者。作為一名“老信訪”,老趙隔三岔五來“煩”陳玉浩。他告訴記者,從2007年至今,他幾乎每天早上來,晚上走,但陳玉浩沒煩他,每次都是耐心做解釋工作。時間久了,兩人就成了朋友。

  在陳玉浩的影響下,老趙更加理性,對陳玉浩有了更多的認同。“幾年來,他變瘦了,頭發少了,但唯一不變的是那顆對待信訪者親人般的心。”老趙說,有時面對一些情緒激動的當事人,他也會主動說上幾句,扮演起接待員的角色。

  一個個“老趙”,現身說法,影響著形形色色的信訪者。

  陳玉浩的“權力”

  “陳玉浩信訪工作室”處理的是涉訴信訪,主要與群眾打交道,為群眾辦實事。

  信訪工作雖只是法院的一個小窗口,接待的來訪者多數對法院的判決不服或心存疑惑,在陳玉浩看來,法院賦予他的不僅有對當事人進行釋法明理的職責,還有對案件進行“回頭看”的“權力”。

  當記者問及陳玉浩多年接訪經驗時,陳玉浩說:從事信訪接待工作6年多來,自己體會到,依法為來訪者爭權益,恰恰是我們應該行使的權力,依法協調案件牽涉的有關方面,向他們“爭權”,也是我們的職責!為此,他始終不渝地遵循著一個原則,即:不能推諉、拒絕回答上訪者的問題,妥善處理每一起上訪,不因接訪不當而引發信訪不良事件。因為無論何種案件的信訪人,不管他們是對法院如何裁判不理解、不認同、不滿意,心存疑問或者情緒不順,甚至火冒三丈,都要為他們依法維權,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疑、釋惑、消火、化氣。

  陳玉浩將法院信訪歸納為三大功能:一是承載著社會矛盾鈍化器功能,信訪工作是法院實現案結事了的最后防線,通過來信來訪登記、案件分流處理、限時答復信訪群眾等,能最大限度地鈍化、進而化解涉訴矛盾糾紛;二是肩負著對外服務窗口功能,通過日常文明接訪,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提升法院窗口形象,落實司法為民宗旨;三是富有民意溝通渠道功能,通過公布信訪電話,建立民意聯絡機制;通過全天候接訪,建立民意攝取機制;通過法律釋明,建立民意矯正機制;通過定期約訪,建立民意反饋機制,全方位提升司法公信力。

  2009年,由陳玉浩提出市中級法院全面推廣的“涉訴信訪案件初信初訪機制”,獲得江蘇省審判經驗成果一等獎,成為全省法院學習的范本。

  目前,“陳玉浩信訪工作室”已形成信訪接待中心、對外服務窗口、民意溝通渠道和人才培養基地的多功能司法中心,成為徐州市法院系統的一個響亮品牌。

  陳玉浩的“后盾”

  “希望這里是信訪者的最后一站。”陳玉浩說:“讓信訪成為一種常態,探索更科學、更合理的信訪制度,讓情、理、法相通相融,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

  “信訪群眾不一定都有理,但都有原因。”這是陳玉浩常掛嘴邊的一句話。陳玉浩認為,一般信訪者大多數都是對判決、裁定和一些司法行為不理解,無論他們帶著什么心態來,你耐心接待,循序引導,消除他們的怨氣,用心釋法,讓剛性的法理“軟著陸”,僅僅靠接待工作是不夠的,因此,爭取各級法院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形成一種常態機制,是陳玉浩邊工作邊鉆研的“課題”。

  許某是陳玉浩曾經接待的信訪群眾。2006年,因和他人有經濟糾紛,身為建筑公司老板的許某一度心灰意冷。在最困難的時候,許某找到了陳玉浩。此后,陳玉浩翻閱各類法律文書,不斷為許某提供法律支援。案結后,陳玉浩啟發老許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辦實業,必須聘請法律顧問。提起這件事,老許就十分感慨:陳玉浩是我法律上的引路人!

  面對6年的酸甜苦辣,陳玉浩總是一笑置之。法院的同事們告訴記者,擔任專職信訪接待員的陳玉浩,經常面臨一些不明真相上訪人的糾纏、哭鬧、辱罵、圍攻,甚至精神病人的拳腳相加,但是,無論工作環境多么嚴峻,無論一些當事人多么不明事理,他都從不退縮,無怨無悔。市中級法院也不斷總結陳玉浩接訪工作的經驗,不斷改善接待室的條件,在安裝監控、配備電腦的同時,形成了對接信訪的一系列制度,為陳玉浩開展工作創造良好條件,對此陳玉浩深有感觸:“讓信訪成為一種常態,讓這里成為信訪的終點,指日可待,自己的委屈、辛苦,都值得!健全的法治體系,常態的信訪機制,是我最可依靠的后盾。”

  展望未來,陳玉浩說:“我甘愿做一塊鋪路石,為后來人探索經驗,讓后來人走得更平穩,我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