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心貼心,就能信得過
作者:慈延年 楊梅花 發布時間:2011-08-16 瀏覽次數:1262
2011年8月8日。
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信訪接待室里。
“對不起,您看,我這有3個人的事情正在幫他們辦,您是不是先到隔壁坐坐,這里辦結了,我就請您來。”正在忙碌著的接待員陳玉浩和來訪人打招呼道。來訪人答應:“好的好的”,到隔壁房間坐下等待接訪。
信訪室,本是喧鬧嘈雜、劍拔弩張的地方,一句招呼怎么就能讓人安頓下來?在陳玉浩那里,我們找到了答案:用的是一支筆,一個本,一部電話;靠的是一雙眼睛,一對耳朵,一張嘴,最有效的是一顆心。
“ 7個一”,做出來的是精彩,折射出來的是智慧,更是藝術。
大巧似拙,心貼心,
讓來訪群眾“信得過”
“2005年3月22日,那是我接訪的第一天,剛上班,真有點懵了。”陳玉浩回憶說:“屋子里每個人都是一張怨憤或者焦急的臉。說話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引發沖突。那時候感覺心里特別亂。”
如何讓來訪人平靜下來?如何讓工作井然有序?接下來的日子里,細心的陳玉浩在接訪中體察到,有怒氣沖沖來投訴的;有怯生生徘徊不知道怎么辦的;還有沖進門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慢慢地,他對各種信訪人不同訴求的心理狀態有了“底”。
從接手信訪起,陳玉浩也開始了他的心理思索歷程,他對自己的工作進行條分縷析。日積月累,他發現來訪者往往對法律不熟悉,對案件不了解,甚至對案件的判決表示異議,但又不知道如何處理。因此,自己的工作不僅要有一般信訪工作者的熱情、耐心,還要能夠用簡明、通俗的語言釋法明理。
一天、兩天,成年累月的時間推移;一個、兩個,成百上千信訪群眾的接待,陳玉浩歸納出一套簡單的工作法:“面對每一個來訪者,需要'一聽二看三思考'。”聽,要聽得進百姓說什么;看,要看得懂文書講什么;思考,要明白來訪人要什么。聽得進了,才能讓來訪人“出氣”,看得明白,才能幫來訪人“順氣”,滿足了來訪者的合理訴求,才能讓百姓“服氣”。讓百姓“出氣、順氣、服氣”成為他的行為目標。
他是這么想,也是這么做的。
【小鏡頭之一】來訪者李興文因租房糾紛認為法院偏袒被告,直沖沖地呵斥陳玉浩半個小時。陳玉浩給他倒上一杯水,搬了把椅子,半個小時后,待他心平氣和,才開口解釋。
【小鏡頭之二】 一份沒有送達的“答辯狀”讓上訴人走進信訪室,質問法院為什么不將其送達自己手里。法律業務嫻熟的陳玉浩仔細看了“答辯狀”,告知上訴人,名為“答辯狀”,實為辯論意見書,一句話消除了誤會。
……
溫和傾聽、溫情闡釋、溫暖人心,靠著這些看似樸素、簡單,甚至有點笨拙的辦法,陳玉浩了結一個又一個案件,打開一個又一個心結:從事信訪接待6年多來,他為11000多名來訪者解決法律難題,513件信訪“老大難”在他的手里塵埃落定。
陳玉浩說:“作為一名信訪接待員,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都要千方百計幫著辦。只有心貼心,才能信得過。”
繁事簡做,面對面,
讓來訪渠道“走得通”
“……陳玉浩是個好法官!我沒有白跑!感謝他在上訴期限的最后一天,幫我拿到了判決書復印件。”2008年的一天,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的信箱里,多了這樣一封包含深情的感謝信。
寫信的人叫李峰,是徐州某縣農民。因為判決書丟失無法上訴,他便向當地法院索要,卻多次遭拒。無奈之下,只好奔波近百公里,到中級人民法院上訪。
為了一個本應拿到的判決書,讓這位農民跑了近百公里,這讓陳玉浩火了。他當即聯系當事法官“請”他立即辦妥。臨走之前,陳玉浩給劉峰留下電話號碼,語氣堅定地說:“如果回去還辦不成,你不要來回跑,就給我打電話!我一定幫你把判決書拿到手。”就這樣,多次協調,幾經周折,終于在上訴期限的前一天,劉峰拿到判決書復印件。
接訪之初,陳玉浩經常遇到一些難題:執行法官外出,庭審法官審案,來訪人則撲個空或者一等就是半天;有些來訪者希望與院長面對面……
接訪中,陳玉浩把信訪接待形容為“便民之門”、“法院和群眾的橋梁”。他常常思考如何使來訪者更“方便”--如何不讓來訪人因為一點點小事來回奔波?如何讓來訪群眾與辦案法官、執行法官盡早對接?如何讓來訪者與院長面對面更加有序、高效?
工作中,陳玉浩不斷思考,一個個方法在他筆下誕生,一系列辦公制度先后出爐:每個工作日,各庭專人全日受理相關投訴;每周三執行法官接待日,解決執行中的問題反饋;每周五院長接待日,當場交辦陪同接訪的庭長;涉及縣區法院案件3-5件,啟動重點法院接待日……現在,院長庭長接待日、執行法官接待日、重點法院接待日,已經成為來訪人與院長、庭長、法官、縣區法院溝通的暢通渠道。
面對牽涉面廣、時間跨度長、情況復雜而令大多數人“頭疼”的涉訴信訪,陳玉浩用自己的智慧,將它打理得絲絲入扣、有條不紊。他說:“建立有效機制、暢通辦事渠道,才能使信訪成為有序的常態。”
大智若愚,腳跟腳
把來訪訴求“辦得妥”
“只要錯了,不管大與小,都要糾正。”作為中級人民法院信訪接待員,陳玉浩接待的多為涉訴來訪。大到案件的判決結果,小到裁判文書的表述細節,尾追尾,腳跟腳,把事情辦到底,成為陳玉浩大智若愚的處理方式。
“我要提起刑事自訴怎么就那么難?”市民王天被人打傷,案件已由公安機關偵查終結。但是他要到某法院提前刑事自訴時卻被“踢了皮球”--法院讓他到公安機關拿卷宗,公安機關說必須法院才能調。在多次奔波未果之后,王天投訴到市中級人民法院。
陳玉浩了解情況后,聯系立案庭通知某法院調取卷宗,卻被對方以“人手少”為借口回絕。最終,在立案庭領導“要不然,中院派人去取給你送去”的質問中,對方才派人取了卷宗。
為幫助泰州居民劉全,協調多次,某法院才對不具備法人資格但具有支付能力的某公司執行……在陳玉浩200多本檔案里,幾乎每天都有這樣的“芝麻大的事情”。然后,通過辦妥這些芝麻大的事,陳玉浩為數萬人解決了煩惱。
陳玉浩說:“在信訪的崗位上,要永葆親民之情,多行便民之策,時時處處替當事人著想,時時刻刻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有了這樣一顆心,就能在工作中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無論是大點子還是小點子,不管是巧辦法還是笨辦法,只要能解決問題,都是好辦法!”
接訪崗位雖小,無職無權,做的是跑腿磨嘴皮子、訪情上報、上策下傳、左右協調、溝通心靈、釋疑解難等繁瑣的活兒,但陳玉浩卻有滋有味干得精彩。6個春夏秋冬過去了,擺在陳玉浩面前的,依舊是一支筆,一個本,一部電話。依靠著愛民的心、善于發現的眼睛、勤于聆聽的耳朵,陳玉浩為百姓析事明理、解決難題,為民眾打開了一座方便之門,也成就了他簡單、質樸、高尚的接訪人生和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