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海州:83名“三大員”的功效
作者:婁銀生 楊 波 宋耀宣 馬書英 發布時間:2011-08-08 瀏覽次數:1014
近日,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人民法院的法官和該院聘請的新壩鎮的司法協理員一起來到田間地頭,調解一起因農田占用產生的糾紛。婁銀生 攝
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人民法院自去年以來不斷拓寬服務群眾工作的思路,從全區各行業聘請的83名“涉訴信訪引導員”、“司法協理員”、“特邀調解員”,成為全區群眾自主化解矛盾糾紛的重要力量。該院集群眾之力破解群眾難題,走出了一條依靠群眾的民主司法之路。7月下旬,記者在采訪中獲悉,自去年1月至今年6月,該院受理案件數同比平均下降13%,83名“三大員”化解社會矛盾糾紛1704件。
涉訴信訪引導員
鄉土民間的矛盾糾紛“過濾器”
去年國慶前夕,海州法院立案庭張庭長的手機上又顯示出一個熟悉的號碼,“是老王打來的電話”。“張庭長,最近我們村的老李大多時間是跟鄰居打打牌,拉呱拉呱(連云港方言,閑聊的意思),沒什么動靜。你們放心吧。”
老王口中的老李是一名進京上訪老戶,過去幾年間,經常在特殊時期赴省進京上訪。老王說的“沒什么動靜”是指最近老李沒有表現出再上訪的跡象。
那老王又是何許人呢?他是海州區法院聘請的涉訴信訪引導員。海州共有60個行政村、24個社區居委會,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數的65%,這里的人們依然是按血緣關系、鄰里關系的遠近等安排生活、生產,有其固有的“差序格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看重的是人情和面子。
近年來,村里的離婚、贍養糾紛、因建房等引發的矛盾越來越多,因征地拆遷等引發的信訪案件也不少。為了將糾紛化解在當地,壓降進入法院的案件數量,海州區法院選聘了人口較多、糾紛易發的23個行政村、8個社區的調解委員會主任、調解員,1個鎮調解中心信訪辦的主任為涉訴信訪引導員,老王即為其中一員。
這些涉訴信訪引導員在當地有一定的威望,了解基層、了解民生、善于做群眾工作,具有較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較高的協調能力,具有較強的引導當地群眾訴訟的能力。他們起到一個共同的作用,就是對本地發生的糾紛進行初步的“過濾”,一旦發現苗頭,即主動進行了解、調查、調和。
桃花村耄耋之年的曹老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早已過世。前幾年,由三兒子對家里的老房子進行了翻建,曹老也就和三兒子住在了一起。老人由于年老病患不斷,醫藥費的支付就成了問題。小兒子有時能給點,二兒子則一毛不拔,老人對兒子真是寒了心。
深諳老人家情況的該村涉訴信訪引導員知道,心病還需心藥醫。便將兩個兒子都叫到老人床頭,歷數老人拉扯兩個兒子生活的不易。手心手背都是肉,老人并沒有對誰偏心,只是老三家生活略差一些,多拉把一下而已。又講到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法律規定必須承擔的義務。最終促成老人和兩個兒子達成調解協議。村民們知道這件事后都感到深受教育。
司法協理員
村邊地頭的專業“法官助手”
“2009年,我們處理了15起糾紛;2010年,我們處理了33起糾紛;今年1至5月份,已經處理了23起糾紛。”海州區法院聘請的司法協理員、海州街道辦事處司法所吳所長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這表明,越來越多的糾紛被司法協理員們擋在了法院大門之外。
司法協理員是海州區法院依靠群眾司法的又一股力量。該院聘請的20名司法協理員主要是區司法局基層科的工作人員、各鄉鎮、街道辦事處的司法所所長、調解中心主任。這群人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和法律知識,熟悉鄉規民約,了解民俗風情,善于做群眾調解工作。
至今,吳所長對2009年5月他曾經調解過的一起糾紛還記憶猶新。在海州街道辦事處,有鄰里兩家同住一院,多年來,雞毛蒜皮的小事不斷,有時矛盾也會升級,雙方大打出手,甚至叫來“110”出警,一鬧就是三十多年。
經過了解,糾紛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是雙方對房子均無產權,吵嘴打架均無法解決這個根本問題。熟悉該地民情的老吳想出一個辦法,他們那有一位八十五歲高齡的老人是雙方共同的長輩,在社區里說起話來比較硬,雙方對他都有些怵。老人拄著拐棍一會站在這家門口罵上兩句,“都是一個祖宗,天天吵什么吵啊。”一會又走到另一家門口,說上兩句,“你們為了丁點小事吵架,讓外人看笑話,你們不嫌丟人,我這老臉還沒處放呢。”就這樣,老人連續三天出面做工作,其他人也來敲邊鼓,雙方都偃旗息鼓了。
海州區法院趁熱打鐵,找到區規劃局、城管局進行協調。最后雙方一致同意,在院內拉一道墻頭,一分為二。三十多年的糾紛一朝化解了。
“有法官指導,我們心里有底。”司法協理員們這樣說。今年三月的一天,一家鋼模板租賃站的老板找到了吳所長,希望吳所長幫其討回租金。鋼模板已經被租用四年,未付租金達6萬元。
第一次接觸租賃合同糾紛的吳所長,感覺底氣不足,他趕緊拿出在司法協理員培訓班上,法官們發放的法律知識小冊子惡補一番。仔細回想法官們講授的一般租賃合同的性質,又向法院立案庭的法官進行了求助,在知悉租賃方系因未從施工單位處拿到工程款,而導致無錢支付租金后,吳所長讓雙方互從對方角度考慮,各讓一步,極力促成雙方和解。最后,出租方終于拿到了租金了,聊勝于無啊,表示滿意;租賃方在經濟緊張情況下能少支付部分租金,也很滿意。當然,更為得意的還屬吳所長了,第一次出手就將雙方意見懸殊的案件解決。
特邀調解員
善調能解的鄰里“行家里手”
女兒在美國的丁老太太,經常會收到女兒寄回的美金。用不了也花不完,就決定將積攢的8000元美金放到銀行里拿個利息。銀行里柜臺服務員拿出幾張紙,一邊指著上邊的字一邊對著老太太說著什么“理財、利息、收益……”70多歲的丁老太太隔著柜臺玻璃也沒太聽清,稀里糊涂地就在上邊簽字了。誰知她簽的是一個理財合同,一年后8000美元不但不增,反而變少了。老太太蒙了,心想:錢放在銀行里不給利息,反倒越來越少了。這怎么好向女兒交代啊。氣不過,就到海州區法院討個說法。海州區法院便請該院的特邀調解員老陳接待了丁老太太。了解情況后,老陳帶著丁老太太到銀行來進行交涉。
老陳講,該理財合同為格式條款,銀行免除自己責任的條款是無效的。丁老太太70多歲了,根本不會上網,出門也不方便,一年也不到銀行來一次,銀行未適當履行告知義務,應該對丁老太太的損失進行賠償。經過協調,由銀行支付本金,補償丁老太太8000元人民幣。丁老太太感激涕零,猶如一件寶物失而復得。
這僅是海州區法院聘請的31名特邀調解員的一個縮影。他們來自不同的行業,有專業優勢,委托、邀請他們參加特定類型案件的調解,大大提高了訴前調解的成功率。
“專業的特邀調解員是我們為審判業務、疑難案件做的人才儲備。”海州區法院院長劉祖說,法院充分發揮特邀調解員的職業、專業和身份等方面的優勢,可以根據案情的需要,邀請特定行業的專家來把脈,提供調解建議。同時,法院也大力支持特邀調解員開展工作,保證特邀調解員能自主調解,及時對達成的調解協議予以審查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