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魚性喜密集群棲,而且有不愛動的惰性。當他們被漁民捕撈上船之后,常常因為挨得太緊而窒息死亡。漁民發現,習慣群棲的沙丁魚受到鯰魚這個“異類”的沖擊,自然也會變得緊張起來,四處游動。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捕撈上來的沙丁魚的成活率。后來,人們就從這個故事里總結出了一條規律,這就是“鯰魚效應”。

 

在我們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其實有另一種鯰魚效應,這個鯰魚往往被人們形象為“刺兒頭”、“搗蛋蟲”,或稱為不和諧因素,但每每從這些不順心的人中,無時無刻在提醒我們做事要謹小慎微,謹防做事不嚴謹,被“鯰魚”無限放大。平常,大家都在痛恨鯰魚,因為鯰魚使大家失去了安逸,失去了和諧。而我認為,持續的安逸往往釀成大的禍害,平和的溫床漸漸讓人們習慣為所欲為,甚至違紀了、犯罪了都不知道。誠然,我們痛恨弄權之人,并不贊賞抓住別人小辮子不放的人,但對那些成天盯住你,或許放大、或許編造事實的人,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看, “好好的樹”多啄一個洞并不可怕,卻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害蟲的發生。

 

一個真人真事:我有一個好朋友,在一個部門做一把手,這個單位有個老總賬會計,聽說她專門與一把手“搗蛋”,礙手礙腳,平常經費支出一把手還要向她說清楚,但也沒辦法,別扭了幾年。沒想到這個系統的幾個一把手全部因經濟問題被法辦,而我的朋友盡管是個經濟收入最多的單位,卻安然無恙。有次,我叫朋友談談體會,他說:“有這個老妖婆在,我還有腐敗的可能嗎?”,緊接著又富足地一笑。

 

一個單位,不可能沒有一點雜音,更不可能順風順水。有了“異類”,能夠讓我們更嚴謹地工作、更嚴謹地生活,使我們的肌體變得更加健康。從這個角度,我們應該說,謝謝你,鯰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