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紅巖 信仰永存
作者:耿莉 發布時間:2011-08-01 瀏覽次數:1059
“七一”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使中華民族在七月集體地陷入回憶與沉思,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緬懷在民族危難之際高舉義旗,為新中國誕生而浴血奮戰的先輩們。七月里,我在一種悲愴卻又激越的情緒中讀完了紅色經典《紅巖》,雖未曾經歷硝煙并長期處于和平年代,但讀到書中那些凝聚著生死、牽動著歷史的動人細節,卻每每覺得心靈震顫,感到自己與歷史如此接近,信仰的力量如此堅韌而持久。
小說的主要情節集中在重慶“中美合作所”這個關押政治犯的監獄里。作者羅廣斌、楊益言都是重慶“中美合作所”的幸存者,他們的經歷,不僅是他們創作的“絕對優勢”,也使他們的創作成為一種無可替代的存在。因為革命歷史的有些細節,有些角度,有些往往被人忽略的認知,有些常人無法企及的獨特感觸,經由親歷者的筆墨才能藝術而真實地還原出來。真正的寫作因為有了靈魂的參與,才能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自我發現和自我成長。
血與火交織的一抹殷紅,成為這篇文章揮之不去的悲壯底色:小說以“中美合作所”內的敵我斗爭為核心,交錯地展開了我地下黨領導的地下斗爭、學生運動、工人運動、獄中斗爭以及華鎣山地區的武裝斗爭,集中描寫了革命者為迎接解放、挫敗敵人的垂死掙扎而進行的最后決戰,歌頌了許云峰、江姐等共產黨人在酷刑考驗下的堅貞節操,塑造了眾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形象,讓讀者于悲壯中又心生豪邁——對革命者,敵人可以進行嚴酷的肉體摧殘,但由革命精神和必勝信念筑成的銅墻鐵壁,卻沒有什么可以動搖。
小說不僅再現了革命志士的英雄氣魄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也為我們勾勒出小蘿卜頭這樣一個天真可愛而又孱弱悲憫的生命。第一次知道這個形象那還是在兒時的課本中,如今自己也成為了一個母親,斗爭的殘酷,生活的艱難,得而復失的離散,萬般無奈的托付……血與火夾雜著人性中最柔弱的部分向心頭涌來,我想,紅巖精神不僅是愛國精神以及頑強的意志,不僅是對自由和民主的不懈追求,她也在傳遞著愛和力量,讓人們為英烈的故事所吸引,所感動,所激勵,所振奮,從而深刻地體會到什么是光輝的歷程,什么是血染的風采,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珍貴的人生,從而對人生價值、對事業、對家庭有全新的理解與認識!正如一位詩人所言,雖然那些烈士們“被掩埋做了永遠不出土的根須/卻只見藤子領著芬芳的花朵/爬滿陌生人家的窗臺”。
“晨星閃閃,迎接黎明。林間,群鳥爭鳴,天將破曉。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碧綠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云,絢麗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這是小說對解放戰爭勝利后的第一個黎明的描寫,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對我們后來者幸福生活的預言。然而,幸福的生活容易使人忘卻英勇、堅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容易忘卻信仰、氣節。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容易忘卻的年代,前行的路上既需要歷史的點撥,也需要精神的燭照。文學或許也具備濟世救人之功效,品讀《紅巖》這種根植于血火崢嶸的作品,如秉燭之明,翻開她,眼前便是一個獨特而完整的信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