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一則鐘樓巷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報道,盡管工程還在規劃論證中,但孕育中的規劃令人憧憬,這畢竟也展現了歷史文脈保護已經開頭,實在讓人欣慰。

 

街巷是一個城市的歷史長廊,它幾乎涵蓋了城市的所有內容。泰州作為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多少仁人志士為這座城市注入了淳厚的情感和人文故事,創造了多少有深遠影響的文化元素,凸顯了這個城市的個性。翻開泰州的歷史,明朝初年,張士誠憑借經營多年的蘇州城對抗朱元璋的進攻,朱元璋拿下蘇州城后,趕遷了大批蘇州人來重建泰州,并規定不得離開,這些人也只好在泰州定居下來,也就把蘇州的一些習俗帶過來了。穿過百年風云,多少渴求遠離戰火的避難者,紛紛來到泰州,尋求清靜與生存空間。鐘樓巷的王氏住宅就是一個縮影,王氏家族祖上王德昌官至兩廣鹽運使,清咸豐年間,太平軍攻占揚州,王家損失慘重,為避戰亂,王德昌選擇了寧靜宜居的泰州,現在有部分祖房幸存下來。日涉園、李氏住宅這些花園、住宅讓泰州古巷增添不少傳統特色。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一樣,一條條小巷就是泰州這座城市的琴弦,它們總在演奏著城市的榮耀與變遷,這個城市的歷史也總是深藏在幽深的小巷深處。

 

不知何時,小巷在一陣陣轟鳴聲中漸漸遠去,喧囂的城市將它無聲的抹去,仿佛聽到小巷的哭泣。小巷的逝去,讓這座城市多少失去了情韻,缺少了文化的底蘊,同時,也讓你看不到這座城市的滄桑,體現不出城市的歷史了。

 

也許鐘樓巷成功的改造能彌現古城小巷的文化氣息,也能凝聚市民們的城市情結。無論是北京胡同,還是福州的三坊七巷,都滲透了市民熱愛城市的情懷。北京的胡同名稱很生活化,有扁擔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等等,走在這類名字的胡同里,讓你覺得很踏實。走在北京的胡同,能讓人感受到胡同文化,一座廣亮大門,背后有說不盡的故事,當你看懂了金柱大門前的門墩和門簪,也就讀懂了古人所講的門當與戶對了,胡同里有許多名人的故居,可想當年胡同深處一定飄著陣陣的書香,通常在胡同里都能看到水井,我想水井除了吃水用,也一定是四合院內左鄰右舍談天說地、家長里短的地方吧。福州的三坊七巷,既有購物街的修舊如舊和游人的川流不息,也有小巷的古老和寧靜,“老井翠竹映青蓮,青磚小瓦生碧煙”,這也許就是三坊七巷的寫照吧。這些街巷之所以讓人流連忘返,我猜想,修復者當年的理念應該首先考慮的是如何保護,而不是開發旅游;首先考慮的是文化,而不一定是經濟,因為有了文化才有了品味,有了文化才能傳承。

 

鐘樓巷的改造讓我期盼,我想它不可能改造成“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也不會改造成像我們農村那樣。我想象中的小巷,是在喧囂的城市中守著一份寧靜、安詳和自在,該是鬧中取靜,別有天地;我構思中的小巷,是無比的悠閑,靜靜地走在幽深的小巷,讓你不知不覺的消除了疲勞,緊張工作繃緊的弦會慢慢的得到松弛,耐心的靜靜地走去,可以清晰地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小巷的氣氛靜化了一切;我勾畫中的小巷,是一幅流動的水墨畫,小院內飄逸著花草的芳香,手捧一本經典,品著一杯綠茶,輕輕的微風為你翻開書頁,絲絲的細雨為你梳洗著心緒,漸進地讓你陶醉于書中的景致了。這一切也只是我的想象罷了,讓我走出想象與現實的分界線,徜徉在這愜意的小巷,讓我感受著這城市的氣息,它清新而又恬淡,為守住這份恬靜,我也不會過多的驚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