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江蘇儀征的第一場秋雨驅走了夏日的悶熱,迎來了百姓期盼已久的涼爽。

  “出發!”早晨7時,儀征市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執行局局長周鳳祥一聲令下,兩輛警車從儀征法院駛向劉集鎮。

  “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去劉集了,但這次是心情最輕松的一次。記得去年夏天,接到王鎮長電話的時候,心里火急火燎……”路上,執行局副局長厲長明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一年前,劉集鎮上的吉銘工藝廠老板棄企逃債,92名農民工手拿近百萬元的工資白條集體上訪,一連幾天在鎮政府門口靜坐。劉集鎮鎮長向法院求援。

  “民工們為啥不直接到法院起訴呢?”記者問。

  “農民工的觀念很樸素,法院在60里開外,打官司嫌麻煩,欠工資就找政府。”厲長明說:“群眾的需求就是命令。接完電話,我立即向黨組做了匯報。前后不到3個小時,法官們就到了現場。了解案情,登記人員,現場立案……當天晚上7時,汗流浹背的法官們帶著92份立案材料回到了法院。”

  “立案,送達,審理,調解,執行……此后每一個環節都在劉集鎮政府大院內完成,群眾沒有多跑一里路,情緒也漸漸穩定下來。”厲長明說。

  “這批案件還在審理,我就意識到將來需要處置資產,早就著手做執行的相關準備。”同行的執行實施科科長嚴玉良是這起系列案件的承辦人,他告訴記者:“案件到了執行局,當天就啟動了查詢工作。房屋產權信息、查封信息、抵押信息等資料迅速到位,立審執實現了無縫對接。”

  “執行前的準備可不簡單。”厲長明接過話茬:“這個廠是個人獨資企業,玉良了解到投資人劉老板以前玩過變更登記的花招,特別留心,在查詢確認他仍是投資人后,采取了限制變更登記的措施。”

  說話間,汽車駛入了劉集鎮劉集村村委會的大院。室外,門口醒目地放著“吉銘工藝廠工資執行款發放處”的牌子;室內,早已人頭攢動。

  9時,發放工資準時開始。

  第一個拿到工資的李美紅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了14880.5元。她告訴記者,這是自己3個月的工資,今天拿到錢非常開心。

  正在等待叫號的卞榮香今年54歲。她對記者說:“我在這個廠里上班12年了,一家8口人,小兒子又要上大學。去年突然聽說老板跑了,廠里設備被人拖走,加班加點大半年的血汗錢泡湯了。我一著急,便和工友一起上訪。”

  “當時政府的人說,法院會來人幫打官司,我以為是忽悠咱。沒想到法官真的來了,不僅沒讓我們多勞一分神,工資也一分不少地追了回來。要不是這么多錢在眼前,我還不敢相信呢。”一旁的縫紉機工陳啟林興奮地望著工資發放處說。

  工資發放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51歲的聾啞人馮啞巴是廠里的打包工,他從小失去父母,是村里的五保戶,身份證上“馮啞巴”這個名字都是村民幫他起的。拿到5025元工資時,他不停地朝記者打著手勢。記者雖然不懂啞語,但看到他的臉上溢滿了笑容。

  此間,記者又了解到這起系列案件處置資產的一波三折。2000多平方米的廠房,3000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歷經三次拍賣,詢價的不少,但全都流拍。原因是有人散布迷信說法,說這個廠房風水位置不好。最后一次變賣,價格降到了320萬元,來了個買主,很有誠意。可聽到傳言后又說回去考慮考慮,一連幾天都沒有回音。到了變賣的最后一天,終于有個買主帶著320萬元的本票來到法院……

  “當時就怕賣不掉啊!真那樣的話,怎么向民工們交代?”看著發放現場,嚴玉良感慨道。

  “民工們是滿意了,可有些人還在郁悶呢。”劉集司法所所長趙敏笑著對記者說:“法院嚴科長的好友老程,幾年前借給吉銘工藝廠的劉老板一筆錢,一直沒能追回。聽說法院處置了廠房,三番五次找到嚴科長,要求參與分配,都被拒絕了。”

  “盡管我們是多年的朋友,我跟他解釋了法律規定,處置廠房的價款只能依法用于清償企業債務,劉老板個人的債務是不能參與分配的。可他就是不理解,說我不仗義。”嚴玉良認真地說。

  12時10分,工資全部發放完畢。92名農民工,一個不少;952151元現金,一分不差。

  劉集鎮黨委書記張榮興奮地對記者一連說了三個感謝:“感謝法院幫了政府的大忙,維護了地方的穩定;感謝法院盤活了資產,把工資發放到每一個民工手上;感謝法院周到的司法服務,改變了群眾信訪不信法的習慣,樹立了遇事走訴訟渠道的法治觀念。”

  據了解,儀征法院把欠薪案件作為最大的民生案件對待。近年來,為方便群眾訴訟,開展上門立案、巡回審判等一系列便民措施。今年已上門立案74件,巡回審判55次,為162名當事人緩、減、免訴訟費11.8萬元。2013年至今,執結“欠薪”案件873件,涉案標的額2894.52萬元,無矛盾激化案件,無赴省進京信訪案件。今年3月,儀征法院聯合檢察、公安、人社、人民銀行等五部門出臺了《關于建立辦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案件司法行政聯動機制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加大對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行為的懲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