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河南《大河網》報道,2001年,河南省孟津縣村民楊安樂將逾6萬公斤玉米賣給當地糧管所,按當時價格計算共74694元。糧食賣給該所后,楊安樂只是收到了由該所開具的加蓋公章的收購憑證,并稱以后結算。后來,楊安樂每次去要糧款時,歷任糧管所領導均稱沒錢或如果要錢就去找前任,這樣一來,竟將欠款拖了11年之久。此事經媒體曝光后,該縣糧食部門當天下午就給當事人楊安樂送去了現金。

 

這里令筆者不解的是為什么被拖欠了11年的賣糧款,經媒體曝光后,竟在當天就解決了。當地糧食部門辦事效率之高,著實令人佩服,如若換在之前,那令人不僅的是佩服,而是感動和信任。但現在即便將錢給了賣糧人,多少讓人有點欲哭無淚的感覺,難道,我們在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時,非要等到媒體報道后而再來解決嗎?這種出力不討好的做法最好還是不要為之。

 

應該說,村民將收下來的糧食賣到糧食部門,而沒有賣給小商小販,是出于對糧食部門的信任,畢竟糧食部門是政府的一部分,而作為糧食部門也決不能將村民的信任視為可欺,采取一再放任的態度,你要你的,我管我的,不管你說破了嘴、磨破了腳、跑斷了腿,該不給的還是不給,就這樣一拖再拖,其結果只能是將政府的誠信拖低了、拖壞了直至拖沒了,這種拿政府的誠信視兒戲的部門難道不該受到懲罰嗎?

 

一直以來,我們倡導要建立誠信政府,要以政府的誠信取信于民,但在實踐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有極個別部門的負責人缺乏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將老百姓的軟弱視為可欺,將人民賦予的權力視為本部門謀取私利的工具,這種做法,實不可取,應予以摒棄。

 

所以說,認真履職應成為政府各級部門的不變堅守,作為執行國家權力的政府各級部門,應切實將老百姓的疾苦記在心里,將老百姓的難處放在心上,想為老百姓之所想,急為老百姓之所急,做為老百姓之所做,這樣,你將老百姓放在了心底,老百姓就會將你高高地舉起,依靠媒體力量來解決問題的做法就會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