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無小事。清朝康熙年間的督撫張清恪說:“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他深知“防微杜漸”的道理,所以他拒收哪怕是親戚朋友送來的賀禮。西漢賈誼的“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告訴我們善行雖小,積小可成大,最終成就自己的美德;惡行雖小,積小可成大,最終釀成自己的罪惡。

“毛毛細雨濕衣裳,點點貪念毀名節。”腐敗分子違法犯罪,大都是從操守不嚴、品行失端開始的。他們起初只是在小節上自我放縱,認為吃一點、喝一點、拿一點、玩一點出不了大事,結果是小節不守、大節不保,從小錯釀成大錯,由吃喝玩樂到腐化墮落,最終滑多遠連自己都沒法預料。“不慮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終虧大德。”很多貪官的墮落就是從“不矜細行”中開始的。他們由起初的“送禮不要,請客不到”,逐漸“盛情難卻”地收受財物,進而發展到“來者不拒,習以為常”,最終滑進了腐敗的深淵。

“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濕而后生苔”。不論是歷史上的貪官污吏,還是今天我們黨的革命隊伍中的腐敗分子,他們往往是從生活小節上被人鉆了空子、打開缺口,在私欲的驅使下,內心的精神法庭轟然倒塌,無所顧忌地做出有悖于社會和人民的壞事,最終變成歷史的罪人。安徽省原副省長王懷忠是繼胡長清、成克杰之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三個被執行死刑的省部級以上腐敗高官。他原是一名孤兒,貧苦的鄉親們把他拉扯大,共產黨把他培養成人。但他卻走上了腐敗之路,濫用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權力,貪贓枉法,給國家造成上億元的巨額經濟損失。試想當初別人送上一瓶酒、遞上一條煙的時候,王懷忠如果斷然拒絕,他又怎么會蛻變成今天民間流傳的“王三億”、“王大膽”呢?……從小處嚴,是防范在前的自律自警;是摒棄僥幸的規范修身;是不越黨紀國法的雷池;是懸崖勒馬的“驚回首”。

鄧小平同志在《共產黨要接受監督》一文中深刻指出:“共產黨員謹小慎微不好,膽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黨,二怕百姓,三怕民主黨派,謹慎總是好一些”。

正反經驗昭示我們:廉政無小事,貴在堅持,重在自覺。一個黨員干部要做到為政清廉,只有經常用《黨章》和《準則》來規范自己,用群眾的呼聲來要求自己,用勤政為民的典型事例來激勵自己,用腐敗墮落分子的深刻教訓來警醒自己,不仁之事不做,不義之財不取,不正之風不沾,做到為人清白、為官清廉、為政清明,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人民的利益,才能維護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才能永葆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光榮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