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秋節的日益臨近,黃金月餅身價動輒上千、燕窩魚翅月餅也紛紛粉墨登場……又是一年中秋節。盡管關于高價月餅的用途、豪華月餅是否造成浪費方面的質疑不斷,但我們卻不得不無奈地承認,月餅已經搶了中秋節的“風頭”,“中秋節”正在逐漸變成“月餅節”。(新華網2007921

像端午節、重陽節等節日一樣,這些曾令我們為之驕傲的傳統節日,被人為地注入了越來越多的商業味道,貼上了“實用經濟”的標簽。找不到傳統的文化內涵,只剩下月餅的中秋節著實令人悲哀??梢哉f是月餅經濟越做越大,中秋文化越來越少。盡管有四部委的“瘦身令”,然而依然擋不住月餅“越做越大”的趨勢和沖動,月餅的文章幾乎做到了盡頭。

月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品,它凝結著民族文化和美好情感。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近幾年,這種寄托著國人感情色彩的商品,存在著高檔化、貴族化的傾向。廠家商家變著法子抬高月餅身價,把鮑魚、魚翅“請”進餡里,把名茶、洋酒、鉆戒放進盒中,只能看不能吃的黃金“月餅”也“濫竽充數”,包裝也盡顯豪華,高價月餅已被喧賓奪主。

有人說,月餅應該平民化,過分貴族化會減少月餅的文化意味;有人說,買什么價位的月餅看個人的經濟承受能力,買不買高價月餅都無可厚非;還有人說,空泛地討論價格高低沒有意義,還是交給市場解決吧。其實,這都不是問題的癥結,人們普遍關心為何高價月餅“買者不吃,吃者不買”,這種變味的月餅背后隱藏了什么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小小月餅已經承載了太多太多的商業負擔,折射出了“實用經濟”、“送禮經濟”等等的發展,越來越濃的商業氛圍,讓月餅成為了一種象征,成為了商家營銷的一個符號,一個概念,“月餅是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只要有錢,啥都好商量”。人們似乎再也享受不到月餅的“原味”,更不能吃出月餅的“文化味”,中秋文化漸行漸遠。打著中秋節招牌的商業活動此起彼伏,硝煙彌漫;而介紹和舉辦中秋文化的活動卻寥寥無幾,冷冷清清。世俗之風已經將傳統節日淹沒在無影之中。端午成為“粽子節”,中秋成為“月餅節”。我們的傳統節日由于政府的“了無興趣”,民間的“一盤散沙”,已經被商家包辦,淪為了美食節、購物節、旅游節,失去了它原來的文化味道。盡管過去中秋節吃的月餅包裝簡單樸素,但負載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卻十分珍貴,現在的月餅雖然被包裝得精美、豪華,卻漸漸變成了純禮品,這些禮品又被負載了另外的內容,比如利益、交換等。這些世俗的東西融入月餅中,就把節日那種樸素的美好東西沖淡了。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多元文化日益豐富,使得包括中秋在內的諸多民族傳統節日被人們淡忘。這也是今天人們常常提起的傳統節日危機,春節年味淡了,端午節也好、中秋節也好,文化味已大大喪失,感覺的只是陣陣商業“銅臭味”。而這些都歸究于我們自身,為了金錢,為了名利,我們已經喪失得太多太多。

請問,誰來還我們一塊心目中的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