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筆者通過對某基層法院2005以來審結的218件行政處罰類行行政訴訟案件和非訴行政執行案件的分析,發現行政機關在行政處罰過程中的程序違法問題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違規立案。尤其是某些基層執法人員,不重視法律法規的學習,對立案程序不去研究,憑經驗辦案,似懂非懂,在“朦朧”中把程序顛倒;有的圖省事,怕麻煩,不按程序辦,出現先調查后立案,或未經批準立案的違規現象。孰不知,這不僅破壞了行政處罰程序的嚴肅性,而且為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留下了隱患。

二是違法調查。如有些執法部門在查辦案件時,明知法律規定調查取證必須2人以上,卻偏不執行,而是1人去調查,事后再找2人補簽名;有的在進行調查取證前,不向當事人出示執法證件或有效身份證明,影響了調查取證的法律效力;也有個別的執法人員在執行公務時,不按規定著制式服裝,給被調查人留下了違法調查的“口舌”。

三是處罰程序顛倒。先告知,后處罰,這是最簡單的程序規定。但在基層一些執法人員中,“先處罰,后告知”,特別是 “處罰、告知同時下達”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既違反了處罰程序,給工作造成被動,又剝奪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四是違法采取行政強制措施。按有關規范性文件規定,在行政執法中,實施行政強制措施必須履行報批手續,但實際操作中卻執行不嚴。有的未經局長批準,就“先斬后奏”;有的辦案人員只向部門領導打“招呼”,部門領導越權同意;還有的缺少依據隨意扣押財物,引起復議或訴訟后,再被動做當事人工作等等。

五是不注意程序細節。如作出處罰告知或處罰決定后,不是首先采取留置方式送達,而是不分情況一概郵寄送達,從而導致案件訴到法院或申請法院執行時,在當事人是否已收到問題上發生爭議。更有甚者,有的辦案人員怕麻煩,用電話通知當事人自己來取,而當事人故意不取,導致送達延誤,處罰決定不能及時得到執行;有的書面處罰告知書含糊其詞,內容簡化,使當事人弄不清自己的行為為什么違法、違的什么法、違反了法律哪幾條規定、該承擔什么法律責任等等;有的案件承辦人故意不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陳述和申辯的權利。

六是法律文書制作不規范、不嚴謹。有的處罰主體名稱簡略;有的處罰決定與告知時間前后顛倒;有的處罰決定書沒有日期、未加蓋公章;有的找人替代或冒充當事人在處罰決定書上簽字;有的處罰事由過于簡單,而引用規范性文件條款繁瑣;有的字跡不端正,用語不規范,語言不暢等等,影響了法律文書的嚴肅性。

導致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有的領導對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認識不定,抓得不緊;二是少數執法人員的辦案程序意識不強,隨意性較大;三是執法監督不嚴,“空白”、“盲點”得不到及時糾正;四是錯案責任追究制度沒有真正落實。說到底,最根本的還是反映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水平與建設法治國家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因此,行政機關的各級領導和法制機構、廣大行政執法人員,一定要把解決行政處罰過程中的程序違法問題作為提高行政執法水平重要內容,堅持常抓不懈。

首先,要進一步強化依照法定程序辦案的意識。行政機關執法,必須要嚴格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實施。執法不依法,必然違法;執法違法,就不配執法。隨著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人民群眾對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要求越來越高。執法辦案必須要按法定程序實施,決不能超越法律、法規的約束,每一個執法人員必須牢記在心,自覺學法、守法,為嚴格執法奠定堅實的法治基礎。

第二,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執法人員必須經過專門機構培訓并嚴格考核合格,取得當地政府頒發或認可的執法證件后才能上崗執法;對未經培訓或培訓考核不合格的人員,不得上崗執法。對不具備良好素質的執法人員,應及時調離執法崗位。對執法違法案件,在內部應定期“曝光”、“揭丑”,使執法人員始終保持高度的辦案警覺性和責任感,防止和克服執法違法現象。

第三,加強對行政執法處罰程序的監督力度。在執法監督中,要把對處罰程序的監督作為重點,堅持糾正行政處罰過程中的程序違法問題。同時,要落實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凡因執法程序不規范或違法而引起復議及訴訟被復議機關或人民法院撤銷的,必須按有關規定進行追究,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進行袒護,造成經濟損失的,個人要負賠償責任。連續多次因違反處罰程序導致執法過錯的,應調離執法崗位。法制機構或有關人員對處罰程序監督不力的,應追究其失察責任。

第四,積極探索實施行政執法資格等級認證制度。要不斷強化執法動力和責任,擯棄執法中的“大鍋飯”陋習,從提高執法隊伍整體素質上防止和克服執法過程中的處罰程序違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