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東風喚不回-徐州九里法院少年審判工作紀實
作者:張媛媛 發布時間:2007-08-22 瀏覽次數:2892
三位一體 共筑預防防線
充分利用審判資源,讓更多的未成年人接受法制教育,遠離犯罪,是該院少年審判庭法官們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他們在審判中探索和實踐出一套“法院與學校聯動”的教育模式,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活動。通過讓法官擔任轄區內中小學校的法制副校長,運用典型案例為學生上法制課,不斷加大普法進校園的活動力度,每年深入到中小學校講授法制課近10場,使得學生逐步知法、懂法、守法,從源頭上有效預防了犯罪。同時,該院還針對近幾年來在校學生犯罪案件逐漸上升的狀況,利用學校召開家長會的機會,與
寓教于審 感化迷途少年
寓教于審,是該院在少年審判工作中一貫堅持的重要措施。對未成年被告人,該院在審判中始終堅持庭前重“訪”、庭中重“教”、庭后重“幫”的“三重”原則,取得較好效果。
在每一個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庭審前,該院承辦法官都會走訪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單位、學校、居委會,走訪與未成年被告人關系密切的親友,走訪關押未成年被告人的公安干警,充分了解其生長的家庭、社會環境以及犯罪的主客觀原因,準確掌握他們犯罪前后的思想狀況,寓教于懲,懲教結合,為教育、感化、挽救打下基礎。在開庭中,該院積極開展由審判員、特邀陪審員、公訴人、辯護人、法定代理人參加的全方位的法庭教育工作,分析犯罪原因,找準感化點,從不同角度教育感化未成年被告人。庭審完畢后,承辦法官還會針對個案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談心活動,幫助未成年被告人克服或盲目樂觀或消極悲觀的不良情緒,明確告知其回到社會如不吸取教訓將可能重蹈覆轍,而判實刑的未成年犯只要努力改造可獲得減刑,使他們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做好投入改造或接受緩刑考驗后回歸社會的心理準備,以鞏固庭審教育成果。
無縫對接 再創美好明天
“讓法庭教育和社區矯正‘無縫連接’,從而更好地挽救失足少年!”,該院少年審判庭邱兆云庭長如是說。為了有效預防未成年犯再次失足,確保他們健康成長,維護社會穩定,該院積極參與社區矯正工作,努力做到三個堅持:
一是堅持定期回訪。對于判處非監禁刑的未成年犯,該院堅持做到每季度一回訪,每半年召開一次座談會,每年度進行一次考核,對表現較好的少年犯予以鼓勵,發現不良苗頭的,及時與少年犯和家人談心,共同采取幫教措施。
二是堅持信息反饋制度。該院通過定期對少年審判實踐工作的總結,及時將不同時期未成年人犯罪呈現的趨勢、特點、原因及預防工作的建議反饋給政府、學校、居民委員會等有關單位,提出糾正措施,為各相關部門共同搞好未成年人維權工作和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提供了有效參考。
三是堅持為未成年犯創造回歸社會的條件。未成年人犯罪后如何重新回歸社會一直是審判后的難題,該院多年來一直加強與相關部門的聯系與溝通,發現問題后排除各種困難及時幫助解決,盡可能為未成年犯回歸社會創造條件。2006年9月,承辦法官在新學期開學前的一次回訪中了解到未成年緩刑犯朱某的父親患上了重度糖尿病而臥床不起,母親因承受不了生活的壓力而離家出走,朱某的家庭生活陷入極度困難,朱某面臨著失學的危險。承辦法官立即與朱某所在的學校取得了聯系,將朱某的情況及時反饋給學校,學校當即決定免去朱某的全部學雜費,使朱某得以重返校園。
五年來,該院少年審判庭的法官們就這樣以強烈的責任感和對少年審判工作的熱愛全力挽救未成年犯,實現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和諧統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