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未成年人盜竊現象日益加重,且犯罪向低齡化、暴力型、團伙化轉變。未成年人盜竊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怎樣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盜竊呢?筆者認為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未成年人盜竊的特點

未成年人犯罪年齡低齡化,這些未成年人大部集中在16周歲,團伙作案中還有不滿16周歲的,他們本應是上學的年齡,卻坐在了被告席上。我國法律規定,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盜竊行為不作為犯罪處理,但我們不能忽視現實中還有大量的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盜竊行為。未成年人罪犯農村居民占大多數,這證明預防此類人員的犯罪工作大部分仍在農村。其中也有一些女性,但有著不同于男性的特點,從作案來說,她的依附性強于她的獨立性,她具有弱力性特點,而不是具有那種強力的、暴力性的特點,一般來說女性的犯罪混雜在罪犯團伙當中。未成年人犯罪方式的團伙化。共同犯罪占多數,據統計60%的未成年人盜竊屬于團伙作案,團伙盜竊是當前未成年人盜竊的一個顯著特點。通過分析近年來的未成年人盜竊案件,我們發現此類案件多為三至五人團伙作案,團伙成員相對固定且在作案過程中分工明確。被告人中有的望風、有的實施作案、有的負責聯系銷贓、所得贓物銷售后,得到的贓款共用。在審理過程中,審查人員經常發現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在案發前曾有過多次犯罪經歷。在第一次違法犯罪后不知悔改,不主動投案自首,而且互相隱匿罪行,于是才導致第二次、第三次以至更多次的犯罪行為的發生。未成年人犯罪后認罪態度較好,有強烈的悔罪心理。在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接受審訊、審判的時候,通常主動認罪,主動供述犯罪事實、過程以及以往違法犯罪的經歷。有些犯罪嫌疑人還會揭發其他人的違法犯罪活動,給公安機關的偵破工作提供幫助。許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庭上痛哭流涕,說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觸犯了刑法,愿意接受法庭的審判,并表示一定要積極悔改,重新做人。

二、未成年人盜竊的因素

未成年人盜竊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原因雖然錯綜復雜,各不相同,但仔細分析起來也有一些共性的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首先是家庭、學校教育不到位,導致未成年人法制觀念淡薄。在這么多未成年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認識存在誤區,認為不滿18周歲的盜竊不判刑,未成年人法制觀念淡薄不僅僅是個別現象,而是一種普遍現象存在,它有非常深刻的社會根源,如學校本身應該是未成年人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全面教育是學校的基本責任。但是看看我們的學校,學校強調的是升學率,法制教育并未真正進入中小學范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往往被忽視,生活在這樣的法律真空或準真空中,學生不知法,不懂法,自然就談不上守法。學校的這種重智育輕德育的辦學宗旨,使未成年人法制觀念淡薄,導致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嚴重危機。另外,一些輟學較早的,更談不上在學校接受教育,輟學以后若是在企業里,同樣企業重視經濟效益,職工教育無遐顧及,家庭一般對子女的問題過問較少,甚至在有些家長眼中子女總像個長不大的小孩,怎樣會作出偷竊的事情呢?很令他們吃驚。這樣使家庭、學校、單位和社會管理脫節,出現失控。許多青少年正是由于缺乏管束而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是受不良環境的影響。我們已經處在信息的時代,我們在享受信息帶來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時,也在經受這傳媒所帶來的不健康思想、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網絡也成為一大殺手。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為了上網游戲,自己父母給的錢僅夠維持生活,哪還有錢上網?因此在沒錢上網的情況下,不惜以犧牲自己的青春年華為代價大肆偷竊,在他們偷竊的物品中,大到上千的手機、自行車、衣物、煙酒、各類電器、化妝品、小到只值幾元的打火機、方便面、牛奶等,在他們眼中,只要能換成錢的,他們便要卷走。再次是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受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影響,未成年人愛慕虛榮,講究吃穿,好逸惡勞,不愿出力,想不勞而獲,這也是未成年人盜竊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未成年人思想不成熟,心里扭曲。未成年人的心里特點是半幼稚、半成熟狀態,是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為盲目性錯綜矛盾的時期,他們的情感世界十分脆弱,極易受到外界影響而迅速變化,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稚嫩的理智控制不住情感,激情導致行為上的盲動。在這種情感的波動下,產生所謂的正義感,同情心、報恩等主觀意愿支配自己。當他們在家庭、學校或社會上遇到難題時, 只相信自己,相信伙伴,而聽不近家長和教師的話,被身邊的不良朋友引誘的越來越遠,愈陷愈深,不能自拔。一次兩次得手的僥幸心理,更強化了他們的犯罪意識,直至陷入深淵。另外是家長教育不當。馬克思說:家長和行業就是教養子女,在每一個生命呱呱落地時,都純潔得象一張白紙。畸形成長,都是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國20年前步入獨生子女的社會,孩子們沒有兄弟姐妹交流,父母的言行舉止,成為他們人生的主要參照,我們見到的是沒有童言稚語,只有一本正經的小大人,身為人師的父母,在教給子女文明禮貌、勤勞勇敢的同時往往不自覺灌輸虛偽、勾心斗角、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現在的家庭大都是獨生子女,不少父母平日省吃儉用,對子女卻是百般寵愛,想著法子滿足其要求,使未成年人不知艱苦為何物,講究享受、安逸、攀比、豐富夸豪、湮滅了他們的進取精神。一味地寵愛、放任,只想著“船到橋頭自然直”,卻不曾想到自己的這種行為鑄成了日后難以彌補的大錯。有些家庭子女遠離家庭,到外地讀書,家長以將孩子教給學校,路程遠,不好管為借口,放棄對孩子管理,形成家庭教育的漏洞。另外,一些對子女任其發展,對子女喪失信心,放棄教育管理,更有個別家庭,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非但沒有及時制止,甚至縱容子女違法犯罪。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以為棍棒之下出孝子,對犯了錯誤的未成年人以打罵方式教育,結果激起子女的逆反心理,在錯誤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三、未成年人盜竊的預防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盜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社會系統工程。要著力從以下幾方面加以預防。首先要從學校和教育部門所給予的教育。學校是未成年人學習、成長的主要場所,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防線。我國實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不可謂不大。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校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目標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的發展前途。現在我國提倡素質教育,反對以往的應試教育,而素質教育首先要教給學生們的便是如何做人。只有做好人了,才有可能做好學問。學校應對未成年人在進行思想、道德、法制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同時,進行預防犯罪的教育,使未成年人遵紀守法和防范犯罪的意識有所提高,而不應只注重升學不注重法制教育。使未成年人明白由于自己的盜竊行為造成的危害,從而樹立遵紀守法的意識。要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受到比較系統和法制教育,普及法律,學校應以法制課程教學為主渠道,從而形成課堂內外,校園內外緊密結合的學校法制教育網絡體系,并且經常給學生看法制錄像,常常辦各種形式的講座座談培訓等活動,針對未成年人不同年齡的心理特點有效的防治,矯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加強管教,而不是處罰。對差生要給予比優等生更高的熱情、幫助,引導其拋棄自卑的心理,使他們對生活和學習充滿信心。而不能對品行有缺點的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轟出校門。這就要強化職業道德意識,鼓勵教師關心和幫助問題少年,培養先進典型,開展正面宣傳。其次是家庭因素。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長作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和教育責任人,要做好未成年人的第一任教師,要為未成年人作表率,如有個別家庭的家長本身有小偷小摸的壞習慣,結果導致孩子也染上了這些壞毛病,可家長不但不及時糾正,反而鼓勵孩子這樣做,致使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家庭還要保持和睦,擔起道義和社會責任,和睦的家庭讓未成年人感到溫暖,而充滿硝煙的家庭或單親家庭中,家長只顧自己沉浸在離婚的痛苦中,卻疏忽了對孩子的教育,等到發現自己失誤的時候,往往已經晚了。再次,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變化。不能固守長輩的角色和地位,缺乏對子女交朋友的意識,對他們不能過于苛求,應給予他們更多的學習上的幫助、生活上的關心、精神上的鼓勵,家長們應該與孩子們多交流,建立相互信任。再次是社會環境。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不僅是家庭、學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義務。所以首先要加大文化市場整治力度,凈化未成年人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因此,在學校附近嚴禁開設營業性舞廳、電子游戲室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進入的場所;廣播、電影、電視、戲劇節目、更不得渲染暴力、色情、賭博、恐怖活動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隨著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的日趨早熟,相應的基礎教育卻落后,而網絡給未成年人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除了由于未成年人自身之原因外,一些利欲熏心的網吧經營者,為了賺錢,采取各種手段,如會員制、貴賓卡,提供儲值消費,優惠包夜,吃住玩一條龍服務,導致網絡不良風氣的蔓延,更使未成年人過早陷入網絡不能自拔。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呀!凈化社會環境,建立綠色網吧,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明天,民族和未來,家庭的支撐,每個有良心的人都有責任,有義務拯救我們的希望,讓未成年人有自已的綠色網絡空間。此外,全社會還應多組織一些適合未成年人參加的社會活動,多建一些有益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娛樂場所,將他們從電視、網吧中解放出來。全社會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輿論導向,宣傳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主義等不良風氣,讓他們都明白一個道理:“勞動最光榮,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幸福的生活。”